北方的11月已經初步邁入冬天的調調,供暖計劃也正在逐步開展。相比于去年,今年這個冬天有點冷。但,對迅雷來說,卻比以往要暖和的多。
11月第一天,美股迅雷股價大漲29.5%,兩年后再度站上了12美元的高位。對迅雷來說,這個股價的上揚,不僅僅意味著成本與營收的代換,更多的是一種“守得云開見月明”的喜慶。
從最初的高級搬運工到最終的帶寬架構新模式引導者,迅雷幾經沉浮,作為一個手握4億用戶的量級企業,在過去的這些年里,它像是一個奔波在戰場的老兵,酸甜苦辣咸,各種滋味,盡在不言中。
不過,還好,從現在看,苦盡甘來。
技術發家,強力搬運工搶占人們心智定位
作為電腦右下角常駐的一員,不同于騰訊活躍的企鵝帝國,迅雷是一家以技術驅動的公司,可謂是“0”社交起步。在互聯網誕生早期,數據的極慢傳輸速度催生了互聯網下載工具這一新興的行業。從最初的網際快車到迅雷,再從迅雷到veryCD、電驢等一系列下載工具,可謂百花齊放。
而迅雷也正是憑借最初的搶灘登陸,完成最原始的市場定位,超越網際快車,成為互聯網下載工具市場上的掌權者。發家于技術,多次迭代,逐步吸納用戶,一時成為與QQ同一量級的軟件。
其中迅雷最為出色的引流手段,也是現今一直使用的是其高速下載模式,即P2SP模式。
傳統的數據傳輸之所以緩慢,是因為傳輸雙方都存在一定下載速度的限制,而共同下載速度則取決于木桶效應,即短板的一方。而用戶下載數據的原理是個人端與網站服務器發生數據交換,由于網站服務器的數據傳輸速度相對而言要快的多,所以一般用戶自網絡下載到本地的時間花費相對較少。但當用戶技術足夠大時,同樣會造成網絡擁擠。
迅雷的模式是通過解析用戶所需源下載文件的相關序列,在網絡上自動尋找相同序列的文件,并將其閑置資源利用起來。(即另一個網站服務器的相同文件)從而變相地達到擴充源文件池的目的,完成用戶的高速下載。
這個服務的推出為迅雷吸引了一大批忠誠客戶。從技術來講,無疑,這是進步的。
但從網絡安全來講,這是不合法的。這就是當年迅雷爆發的“盜鏈”事件,迅雷所采用的同源文件服務器不僅僅是“迅雷聯盟”中的IP資源,更多的則是未經許可的其他網站服務器資源,于是一時間迅雷成了眾多資源網站抵制的對象。
同時,這也為迅雷的IPO埋下了一條紅線。
行業的原罪與時代的衰音
不得不說,在一定的時期,迅雷以及諸多互聯網下載工具是身正不怕影子斜,一直走在奔小康的康莊大道上,但,時代往往和社會意識相結合。
作為互聯網的搬運工,無非扮演的是上游IP制造商與下游用戶之間的橋梁。顯然,早期的時候,互聯網工具們面向的產業上游雜亂無章,每天思考的問題是如何讓自己的企業看到明天的太陽。但隨著產業結構的逐步完善,上游的資源進行了一輪大整合,IP制造商思考品質也逐步提高,版權問題正式拿上臺面。
沒錯,一錘定音,定的是迅雷們的衰音。
和A站、B站相似,這次的出現的問題不在于方針和策略,也不在于市場與風向,只能歸咎于一點——互聯網工具的原罪。
在隨后的一些時間里,盡管迅雷做出了一些改動, 但都是不痛不癢,無關大雅。一直到了2015年的IPO上市,迅雷才將之前的300余件版權事件徹底清掃干凈,凈身上市。
如果說行業的原罪是迅雷之前唱衰的表征,那么,時代的改變便造成了它最本質的不安。
隨著互聯網縱深的加劇,數據信息技術得到極大的發展,其中數據傳輸中最為昂貴的成本——帶寬成本已經逐步縮減,換言之,人們的數據傳輸需求已經得到了滿足,迅雷等互聯網工具的原生市場已經消失,地位江河日下,岌岌可危。
很快我們看到,最終的互聯網下載工具賽道只剩了迅雷和依托騰訊的QQ旋風,盡管憑借著擁有4億用戶基礎的會員制度續命,但很明顯,這個行業已經日薄西山,英雄遲暮。
時運不濟,步步驚心的迅雷轉型之路
很明顯。迅雷早已經發現遲暮將息之火,開始了眾多轉型之路。
從最開始的頁游、端游到發力短視頻——迅雷看看,迅雷的策略即使不是淺嘗輒止,也終是游離主業務之外。
不斷試錯,可惜一直將錯就錯。
這種轉型的失敗在營收和股價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一方面,2016年全年迅雷來自持續經營業務的凈虧損為2,400萬美元,2015年凈虧損為240萬美元。到了今年第一季度,凈虧損為671.5萬美元,去年同期為553.4萬美元,同比擴大。
另一方面,截至2016年12月31日,迅雷持有的現金、現金等價物和短期投資為3.815億美元,而2015年底這個數字是4.321億美元,至今年3月31日,降到3.709億美元,是為數不多的現金流超過估值的公司之一。
總而言之,在核心業務受損的情況下,又要花費大量資金謀求轉型,這或許意味著其自身已經在將下載服務邊緣化。
盡管QQ旋風已經停止運作,迅雷成為這條跑道上唯一的玩家,但這并不是一個令人欣喜的情形。一條賽道一個玩家,要么是全壟斷;要么是沒人能玩,在中國,顯然,第一種情況不可能。
那么,這條賽道的轉型機會就一直沒出現嗎?迅雷之前的嘗試都是一些無用功?不然,在我看來,迅雷至少有三個足以轉型成功的機會。
1.瀏覽器插件。眾所周知,現今不論是在PC端還是在移動端,各個門戶網站都已經擁有了即為簡易的自適配下載插件,也正是這個功能,徹底將迅雷邊緣化。倘若當年迅雷抓住這條線加以利用,提供成熟的適配服務與下載架構,變相地掌握下載流量,那么,現在迅雷的市值不僅僅是幾個億那么簡單。
2.?流媒體。作為一個真正以下載技術起家的企業,迅雷在流媒體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穩定的數據流,大功率穩定服務器,結合迅雷看看播放器,必定能在流媒體方面大放異彩,可惜的是,迅雷還是沒走出版權的怪圈,包括迅雷看看的發展。盡管其有著迅雷4億用戶基礎的加持,但由于與上游的版權方一直沒有正當的接洽與購買獨立IP的意愿,最終落得出售的下場也在情理之中。
3.?互聯網應用工具商店。作為一款互聯網下載工具,迅雷的本質就是一個下載工具商店,若是早先走出應用商店的一步棋,那么現在的移動市場store之爭格局也必定會大不相同。
共享寬帶,發力CDN,角逐云市場
說迅雷是“守得云開見月明”真是一點都不為過,在幾經波折后,迅雷推出CDN戰略,角逐云市場后,成績喜人。
迅雷2017年二季度收入4150萬美元,其中:其他互聯網增值業務(包含云計算星域CDN)收入為1570萬美元,主要的云計算收入同比增長107.8%,連續8個季度高速增長。移動廣告收入為520萬美元,同比增長41.6%。移動廣告高速增長的原因,一方面是電商618期間,加大在手機迅雷的廣告投放;二是迅雷的廣告價值在顯著的提升。
會員收入為2060萬美元,迅雷會員人數為409萬人,相比上一季度小幅增長1萬人。
按照迅雷的說法,目前迅雷的模式是以傳統的業務平攤成本,用云計算、區塊鏈收割超額收益。換言之,圍繞共享寬帶下棋。
確實,迅雷的“星域CDN”算是摸準了它的脈門。以技術發家,迅雷一直使用的是P2SP模式,即數據的來源終端可以是服務器,也可以是人(通過賺錢寶建立的閑置寬帶終端)。
“賺錢寶”終端完成了迅雷網絡CDN節點的大范圍覆蓋,而節點的覆蓋量也正是決定了CDN廠商的競爭力,進而為其“星域CDN”計劃打call。在此模式中,迅雷充分發揮這些年來的自身積累的P2P技術優勢,重塑了CDN行業的新模式,而且自帶圍墻,被模仿成本極高,建立了自己新的核心競爭力。
從目前來看,迅雷的“星域CDN”計劃受到業內的一致好評,共享寬帶從本質上來講是利用個人節點的閑置寬帶完成數據的傳輸與獲取,是共享機制的一種。但從目前的角度來講,能否真正落實到區塊鏈,在我看來仍然還有幾個問題:
1.ICO過后,中國市場的區塊鏈活躍度大幅下滑,在經歷了幾乎腰斬的監管嚴令之后,中國目前的區塊鏈活躍度不高,因此共享寬帶的“玩客幣”能否成功靠的終究還是市場用戶的獵奇心理。
2.變相的“挖礦”是否會產生中心化的巨頭集團。通過極大的出售閑置帶寬,現階段的“玩客幣”很容易被集團組織把控,升級成為大節點,進而完成對數據信息的把控,但由于區塊鏈的不可溯源性,致使此類隱患不能被及時發現。
3.迅雷在這個區塊鏈上的“共享帶寬”中扮演一個什么樣的角色。若說是類似比特幣開發團隊之類的角色,那么迅雷團隊還掌控著“星域CDN”玩客幣的兌換帶寬的基本規則,依舊是基本框架合約的制定者,這與最初的去中心化又相悖。
所以,目前而言,迅雷的愿景是好的。但不可否認的是,現階段仍有一些問題在困擾。
不過,還是祝福迅雷。
希望它能給我們的回憶再續寫一段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