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5.16? ? 星期四? ? 小雨轉陰
離家不遠處,有個地方叫尹塘(村里的人大多姓尹),與中塘楊(村里的人大多姓楊)緊挨著,那里的田間有一座墳,每年清明時節,尹氏族人和楊氏族人就爭著給這座墳燒紙祭拜,后來又有一個管氏族人也來祭拜,三姓族人都說這座墳里葬著自己的先人。
那這座墳到底是誰家的呢?要從幾十年前的一次借糧開始說起。
很多年以前,有戶姓尹的農戶,因為家里人口眾多,吃飯的人多過做事的人,再加上天災人禍,入不敷出,所以日子過得越來越緊巴。
這年,得天老爺眷顧,田里的莊稼出奇的好,一串串稻穗像河邊的柳條似的,倒掛在秸稈上。穗兒上的谷粒一粒挨著一粒,像珍珠鏈子一般。
尹老漢在田埂上叭嗒著旱煙袋,伸手撈起一串稻穗,在靠近秸稈處捋下幾粒稻子,拈起一粒放進嘴里,用牙輕輕一咬,清香、甘甜的漿水濺到舌尖。
尹老漢敲敲煙袋鍋,望著五成熟的稻子嘆了口氣,又漫無目的地看著遠處的稻田,眉頭皺得更緊了。這么好的稻子,怎么不快點成熟呢?他在心里念叨著。
回到家中,尹老漢看著躺在竹床上的老人和孩子,想想那些剛灌漿的稻子,內心隱隱作痛,他搖搖頭,下定決心厚著臉皮去借糧,他要到鄰村中塘楊的楊財主家去借糧。
楊財主是中塘楊乃至尹塘最富有的人,為人當面一套,背地里一套,時常與家境貧寒的人稱兄道弟,不知道內情的人都說他是大善人。
這日清晨,楊財主像能掐會算似的,早早起床,交代兒媳說:“今天我出去有事,一會兒有個個子高大,精瘦的老頭來找我,你抓一大把茶葉給他發杯茶,讓他在庭里邊喝茶邊等著,告訴他我一會兒就回來。茶喝完了,一定要給他續上,留住他,不能怠慢了人家。”
自幼來當童養媳的管氏媳婦連聲說是是是。
楊財主前腳出門,尹老漢后腳就到了。管氏媳婦遵循婆公公的交代,抓了一大把茶葉給尹老漢發了一杯濃濃的茶。
只有在過年時才有幾片粗茶喝的尹老漢,聞著彌漫整個大廳的縷縷茶香,他不由的想起自己昨晚因為野菜稀飯(與其說是野菜稀飯,還不入說是野菜湯,一碗湯里面找不到五粒米粒兒)不夠吃,只喝了半碗,肚子餓得早就前胸貼后背了。
此刻,他經不住茶葉的清香,忍不住饑渴,更不管窮人肚里沒油水不能喝茶,尤其是這樣的濃茶,他端起茶杯“咕咚咕咚”地喝了起來。
帶著清香味的熱茶從嘴巴滾到癟癟的肚子里,說不出的舒服,眨眼間,一杯濃茶就喝光了。
此刻,熱茶暖胃,他心里說不出的舒暢,人頓時都精神多了。他在心里暗暗決定,今天一定要等到楊財主回來,這飽肚子的感覺真好!
管氏媳婦又續上一杯。
尹老漢很快又喝完了。
管氏媳婦又續上。
兩杯茶水下肚,還不見楊財主回來,尹老漢肚里像唱歌似的咕咕叫,饑餓感越來越強烈,他想起身回去,可回去后又該怎么辦呢?除了楊家,又有誰家有多余的糧食呢?
摸摸肚子,他忍不住又端起茶杯繼續飲茶。
三杯濃茶下肚,他并沒有因為肚里裝滿茶水而有飽腹感了,相反,他覺得自己的肚子像被掏空了一樣,心慌意亂,頭暈目眩,快要窒息了。
這些茶水也不像先前那樣溫暖綿甜,他突然覺得它們像一萬根稻草在扎自己的五臟六腑,想吐又吐不出,裝在肚子里又難受。
“不行,我不能暈倒在他人的家里,我要趕緊回去。”尹老漢想,他喊道,“姑娘呀,我不等你婆公公回來了,我先回去,等會兒再來。”
管氏媳婦聽聲從廚房里出來,看到尹老漢扶著椅子旁邊的茶幾,顫顫巍巍地站起來,想邁開腿,可雙腿不聽使喚地顫抖著。
管氏媳婦趕緊跑上前去,扶著尹老漢問:“您怎么了?”
尹老漢不好意思地說:“我從昨晚都沒吃東西,頭有些暈。”
管氏媳婦說:“我米剛下鍋不久,要不您等一會兒,我飯燒好了,公公婆婆沒回來的話,我悄悄盛一點您吃。”
尹老漢看著眼前面黃肌瘦的童養媳,想了想,搖搖頭說:“你是個好姑娘,我不能難為你呀!你給我找個棍子,我還是回去吧。”
管氏媳婦看看眼前這個滿臉溝壑的老頭,她讓他等一會兒,她去去就來。
一會兒,管氏媳婦端著一大碗熱湯走來,“您喝碗米湯再走吧!”
尹老漢接過乳白色的米湯,看著管氏媳婦,喉嚨哽咽,眼含淚花,嘴巴嘟囔了半天,一句話也沒說出來。
一碗米湯喝下肚,尹老漢捧著手里的空碗,出神地望著,空蕩蕩的肚子立刻又暖和起來,頭不暈了,心不慌了。就一碗沒有米粒的白湯,怎么喝下肚后,就能讓人整個身子說不出的舒服呢?尹老漢想。
謝過管氏媳婦,尹老漢起身回家,這趟來借糧雖然沒有借成,但他臉上洋溢著笑容,他邁著輕盈的腳步往家走去。
他要感謝管氏媳婦,正因為她的一碗米湯讓他明白自己不用再借糧了,他可以把自己田里五成熟的稻子割些回來,用石磨磨出米漿打糊吃,它會像那碗米湯一樣給他們全家人帶來新的力量。
兩天后,尹老漢再次去田間看他的稻子時,發現與中塘楊交界的田埂上多出一個小土包。讓他萬萬沒想到,在他走出楊家后,楊財主回來,得知管氏媳婦給尹老漢盛了一碗米湯,舉起手中的長煙袋,一煙袋鍋把養了十來年的童養媳給打死了。
一碗米湯,破壞了楊財主的計劃,氣急敗壞的他說童養媳沒有資格葬祖墳,沒有資格占用他家一分一毫的土地,讓管氏族人帶回去安葬,管氏族人因家里無法度日才把孩子送人當童養媳的,現在半點好處沒撈到,怎么肯認俱尸體來掩埋?于是楊家就像埋一只貓一樣埋在尹塘與中塘楊的田埂上。
尹老漢感恩管氏媳婦一碗米湯,他把自己到楊家借糧的經過說給自己的兒子孫子聽,把連著安葬管氏媳婦田埂的那塊田,和別人換成自己的田,把管氏媳婦的墳重新修建,讓自己的兒孫記住管氏媳婦的恩情,以后要把她當自己的先人一樣,每年三節都要去她墳上祭拜。
后來,尹老漢家越來越興旺,楊財主家越來越衰敗,大家都說是因為管氏媳婦的那座墳葬得好,才給尹氏家族帶來好運。落敗的楊財主后人也來祭拜,說她是楊家的媳婦,是他們的先人。管氏媳婦的家人――管氏家族也來爭墳,說這是他們管家人的墳,理應是他們管氏先人。
一座墳爭來爭去,各說各的理,到底是誰家的,誰也說不清,大家只知道這座墳里的人活在了尹氏族人的心坎里!
2019.10.5修改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