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去年八月的一篇文章,在不久前收到一條留言:
看到你說的冥想那段,也學著試了一下,同樣心酸想哭,有點明白其實多年來,雖然也無數次為自己一路的艱辛不易而落淚,但并沒有真正愛自己,反倒一直自己跟自己過不去,之所以自己一直沒能從往事的陰影中走出來,也正是如此,今后學著嘗試著自尊自愛,善待自己,實現自我救贖。
他發來的好友驗證消息是,一個渴望救贖但十多年過去仍然迷路的人:“有一件痛苦的往事過去了十多年,我嘗試過各種努力,可至今仍沒能走出來,可以跟你訴說嗎。”
他說寫完了發郵件給我,可我到現在還沒收到他的郵件。可能寫著寫著就好了吧。和自己對話,慢慢的,就好了吧。
很久沒寫文章,因為自己一直有被某個問題困擾,尋覓不到出路,很是惱怒。猛思茶飯,夜不能寐。
是一篇《“學歷不重要”是個大騙局,卻總有可憐的人深信不疑》的文章:
“認識的姐姐是蘋果的hr,她告訴過我蘋果不重視你的專業你的學歷,你可以什么都不會甚至你可以沒有目標進了蘋果后去尋找。但是她篩簡歷,最低門檻是復旦。”
“如果本科學校不是那么好、又不通過考研提升學歷的話,想得到一份不錯的工作都是癡人說夢,還怎么要求他進一步成長。”
2.
不是不知道現實的殘酷,只是多面對一次赤裸裸的提醒,多惱怒一分自己,當初為什么沒考得再好一點,當初為什么不知道學習那么有用,當初為什么要想那么多不能只是學習嗎。
能不能再重來一次,我也想走上一條金光燦爛的路。
像于小戈在文章中寫的那樣:
我的老同學好多人都是這樣:復旦附中-復旦本科-復旦碩士-四大/投行著名咨詢公司-美國名校MBA—回國創業—再創業。
我特別羨慕那些名校畢業的人,高分的人,羨慕到了有點不正常的程度。因為自己一直沒能達成這個目標,有缺憾,也因為自己內心深處一直很自卑,與高中經歷有關。那時我還是個心思很重,敏感脆弱的人。
我跟小舅媽聊起這個話題,不過只是一時興起,并沒抱著求解的希望。我說,唉, 當初高中要是再努力一下,說不定能走上完全不同的一條道路。
小舅媽很驚訝:你是想重新再來一次嗎。我說是啊。她說,就算再來一次,你那時的性格可能還是會導致相同的結果,而性格是由家庭因素、成長環境、經歷經驗塑造出來的。你不可能拿你現在的性子去過當時的日子。
“你已經很優秀了,目標明確,也一直在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其實你高中時候也沒有不努力啊,也是很努力的。難道不是嗎?”
我一想還真是,真的已經拼盡那時的全力,雖然現在看來很多都是無用功,低效率,浪費時間,想太多,給自己的壓力太大。
“換一個人,處在你所處的環境中,我的意思是她從一開始就是你,從出生開始。她說不定沒你做得好。你已經很勇敢了。你那時候應該很自卑吧,特別想考好,又那么大壓力。”
“就像我覺得你爸媽很厲害,能培養出你,換成我和你小舅舅,處在你爸媽的環境中,就不一定能有勇氣培養出這樣一個你。”
3.
在我們懂事之前,世上就已存在因貧富、長相或環境所造成的差別。我們還未認同這樣的差別存在,但我們的人生已經開始。因此我能理解想說出“等一下”的人的心情。等一下,讓我的人生如同白紙一般重新來過。——《孩子們》
我的意思是全部都一樣。從出生開始,所有的,都一樣。不過換成了他/她。或許他/她就沒能像我這樣好了。
雖然不可能啊,可是想一想的話,覺得自己還是盡了最大的努力。再去想什么重頭再來也沒有意義。
拿什么牌不是自己決定的。但18歲以后,當你有了自己的獨立思想,能用意志力控制自己的行為后,怎么打好手中的牌是關鍵。
不要再去想重新洗牌重頭再來。不要去羨慕別人拿在手上的牌。
接受自己,真正愛自己,才會愿意對自己負責,才能夠對自己負責,打好手中的牌。
維和警察何斌,就本公眾號的專欄作家,他那時以第一的成績讀的師范大學,因為彼時師范大學不要學費。后來他想干警察,便當了警察。工作特別認真負責。不變的是,數十年如一日自學英語,想想看警察的工作該有多辛苦,然后就通過聯合國選拔了。
不久前聽浙大的鄭強教授講課,他講人生是一萬米,不是50米沖刺,也不是800米、3000米的中長跑。他說自己剛上大學那會英語只有20幾分,可是沒關系啊,后來不趕上去了嘛。還說什么自己剛畢業被分配到了特遠的地方,因為不是班級前20名,可沒關系啊,后來回來了,比前20名混得好。
小舅媽,她自豪地說她那時讀的是中專,到現在都還只是中專文憑(可是似乎那時候中專是最厲害的),可是有什么關系,她覺得自己很優秀。是很優秀很厲害,整個家收拾得特別干凈整潔,懂生活,貼心,積極,會照顧人,每天早上雷打不動繞西湖走路,經常游泳健身練瑜伽,每天看書。
我媽,懷我的時候自學考本科,白天上班,晚上學習,大熱天沒電扇愣是一口氣全部通過。
我們的最終目標是過得更幸福。誰都有自己的優秀,自己的幸福。只要我們愿意,我們也都有能力讓自己過得更好。
接受自己。沒有誰好責怪的,環境不是,父母也不是。誰都在當時的情境下盡了最大的努力。原諒自己。
沒有什么金光燦爛的標準路線,人生很長,繼續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