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寫了幾篇文章,都是關于“自我”和“探索”方面的內容,接下來我介紹一篇克的重要文章,題目叫《克里希那穆提教誨的核心》(附在本文后面),篇幅很短,不足八百字,卻幾乎囊括了克一生所要表達的核心內容。這篇文章是克在晚年親筆所寫,表達非常地精準、清晰,是他所有演講和對話內容的高度濃縮和概括。相比于其他宗教多由其傳人依靠記憶整理出來的典籍,這篇文章更能符合克的本義,其價值更突出。
在TFT,Sue曾帶領大家一起仔細研讀過這篇文章,區區幾百字,大家總共討論了10多個小時,Sue對文章內容做出了非常詳盡的解釋,使之前很多模糊的認識逐漸變得清晰起來。盡管如此,也難免有疏漏之處,甚至不能保證完全符合作者原義,但至少可以為讀者提供一個參考,以便能夠更好地了解克。
下面,我把在TFT討論這篇文章的精華部分呈現出來,希望對讀者能有所啟發和幫助。
01 教誨的主體
這篇文章的名字叫做《克里希那穆提教誨的核心》,“教誨”一詞,聽起來凸顯某種權威,充滿教導、指教的意味,這似乎和克一再提倡的“獨立探索、平等交流”相違背,但事實上并不沖突。這里首先要弄清楚一個問題,是“誰”在教誨,是克嗎?顯然不是。克習慣性地把自己說出來的話或者寫的著作叫做“克的教誨”,有時候把克也省去了,直接叫做“教誨”。在他眼里,“克”僅僅是個代號而已,并非在強調是他本人在說話。“克”如果不是專指其本人,僅僅是個符號,那么,究竟是誰在教誨呢?
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事實,是事實在說話,是事實在教誨我們。也就是說,克所說的“教誨”并不是通過他思考、分析得出的結論,而是他看到的事實,或者說事實借用了克的嘴表達出來,克在這個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只是轉述而已。而事實與克無關,至少它不屬于克,也不屬于任何某個個體,事實一直都在那里,任何人都可以看到。克還常用另外一個詞代替事實,那就是“智慧”,因此,那些“教誨”是事實的表達,是智慧在說話。
那么,有人可能會問,憑什么說“克的教誨”就是“智慧在說話”呢?誰能證明克看到的就是事實,而我們看到的就不是呢?關于這個問題,在一本名為《最初和最終的自由》的書中,一個來訪者問了相同的問題,當時克回答的大概意思是:“是的,這個無法確定。除非你領悟了跟我同樣的東西,你才知道我是不是真的領悟了(可能與原文有出入)。”?也就是說,對于沒有看到真相的人,這個問題似乎是個悖論,如果糾纏在頭腦形成的邏輯里,就永遠無法看到事實和真相。因此,重要的是去看,而不是對別人看到的東西進行認同或反駁。
02 教誨的內容
既然是事實在說話,那么這個事實是什么呢?最直接的理解,是關于心理層面或者內心世界的事實。這些事實并不是具體的、個性化的事件,而是心理世界中那些根本性的規律和機制,例如思想的性質、自我的實質、內心感受的發生機制等。在了解了這些事實或真相之后,再用語言直接把它表達出來。雖然表達不等同于事實,但是透過這些表達,我們便能夠領悟到事實。
關于事實,有另一種指向,就是指那無邊無際、浩瀚無窮、無論怎樣都無法用語言表達和傳遞的一種真相。克經常用一些非常概括或抽象的詞指代它,如慈悲、智慧、愛、美、自由、秩序等,但是它究竟是什么,其實完全沒法用語言去表達或用頭腦去理解。
需要說明的是,心理層面的真相和無法用言語表達的真相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如果試圖觸及宇宙中那個無邊無際、浩瀚無窮的真相,就必須通過對內心世界的洞察,看到“自我”所產生的障礙作用,進而將其瓦解。當“自我”形成的遮蔽和阻隔消失后,個體生命和其他事物就真正地融為一體了,或者說,我們就跟智慧在一起了,也就能夠體驗到一種真正的自由或者真正的秩序。
03?為何稱為“核心”
為什么把這篇文章稱為“核心”呢?因為克在幾十年時間里,發表了很多演講,也見過很多名人、政要,和來訪者有過大量的交流和問答,這些內容最終被整理編輯成數十本書籍,至少有數百萬字、數百個影音和視頻,這么大體量的內容,都濃縮在這篇文章提到的“核心”事實。這篇文章僅用了區區幾百字,就高度概括了內心世界的事實或真相,采用了最簡單、最直接的表達方式,指向了心理領域那些最核心、最基本的事實,因此被稱作教誨的“核心”。
附錄:克里希那穆提教導的核心教誨
“克里希那穆提教導的核心,包含在他1929年表述的命題中:“真理是無路之國。”人不可能通過任何組織、任何信仰、任何教義,牧師或儀式、任何哲學知識或者心理技巧,來達到它。他需要通過關系的鏡子,通過理解他自己心靈的內容,通過觀察而不是理智的分析或者內省式的剖析,來找到它。
人為自己建立了各種形象,以充當安全的圍墻——宗教的,政治的,個人的。它們以符號、思想、信仰的形式出現。這些形象的包袱,支配著人的思想,他的關系,以及他的日常生活。這些形象是我們問題的源泉,因為它們把人與人分割開來。他對生活的感知被他頭腦中已經確立的概念所左右。他意識的內容就是他全部的存在。這個內容是整個人類共有的。個性只是名與形,以及他從傳統與環境中所獲得的表面的文化。人的獨特性不在于表面,而在于從意識的內容中完全解放出來,而這些內容是整個人類共有的。所以他不是一個個人。
自由不是反應,自由不是選擇。人自欺地認為,因為他有選擇,所以他是自由的。自由是純粹的觀察,沒有方向,沒有對回報與懲罰的恐懼。自由是沒有動機的,自由不是在人的進化的結尾,而是在他存在的第一步。在觀察中你開始發現自由的缺乏。自由是我們對日常生活的無選擇覺知中找到的。
思想是時間。思想產生于經驗和知識,而經驗和知識是與時間和過去分不開的。時間是人類的心理敵人。我們的行動是基于知識,從而是基于時間的,所以人總是過去的奴隸。思想永遠是局限的,所以我們生活在無休止的沖突與掙扎中。心理的進化是不存在的。
當人開始覺知到自己思想的運動時,他會看到思想者與思想、觀察者與被觀察者、經驗者與經驗之間的分裂。他會發現這個分裂是一個幻覺。只有此時,才有純粹的觀察,它是沒有任何過去及時間陰影的洞見。這個超越時間的洞見,帶來一種深刻的、根本的心靈突變。
完全的否定是肯定的精髓。在否定了所有那些思想所帶來的心理上的東西時,只有在此時,才有愛,也就是慈悲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