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連讀《曾國藩傳》和《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二書,發現這兩本書其實是有密切聯系的。
雖然曾國藩肯定不認識柯維(《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的作者),但博學的柯維應該知道曾國藩。
在我看來,他總結的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同樣適用于曾國藩身上。
為什么這樣說呢?
因為曾國藩從1個5次考秀才都落榜的落榜專業戶,到逆襲成為翰林學士并成為中國古代最后一個圣人,靠的就是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
下面我給你逐一分析,他是如何運用這7個習慣逆襲的。
1、積極主動
曾國藩為什么會連考5次秀才都落榜呢?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他蠢。
據說有一天,有一個小偷到曾國藩家偷東西。這個小偷發現曾國藩還在挑燈夜讀,于是便打算等他熄燈之后再進去行竊。
沒想到曾國藩一直在背一首詩,背了N回都背不好。
其實這首詩并不難,小偷聽他讀了幾遍都背熟了。
無奈曾國藩的智商感人,小偷等到花都謝了,就是等不到曾國藩把這首詩完整背下來。
等到忍無可忍的小偷,于是怒發沖冠地蹦到曾國藩面前,指著他的鼻子說,天下怎么會有你這么蠢的人。
從這里不難看出,曾國藩的智商確實有點低。
但是,他有一個很多人望塵莫及的優點,那就是積極主動。
雖然曾國藩考秀才考了5次都落榜,第5次還因為文章寫得文理不通,而作為反面教材在全省公示,但他就是打不死的小強,不但沒有因此變得消沉,反而越挫越勇。
曾國藩在第5次落榜后,積極主動地像破案一樣,去破解自己的落榜之謎。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于找到原因出在:“自己一直以來都是死記硬背,寫作時毫無大局觀,只會生搬硬套,毫無靈氣”。
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后,曾國藩不再死記硬背,而是積極主動地去培養自己寫作的大局觀。
方法一對,努力不白費。
等到他第6次參加秀才考試時,終于如愿通過。之后曾國藩更是越戰越勇,搖身一變成了考試達人。他一直考考考,從舉人考到了翰林學士,從此走上人生的陽關道。
曾國藩要不是那么積極主動地思考考試,估計他還會像他那不爭氣的老爹一樣,考到40多歲才終于鐵樹開花,勉強考上秀才。
2、以終為始:成為圣人
曾國藩后來之所以能混得那么成功,其實是因為他深諳“以終為始”之道。
雖然天生智商不怎么高,但曾國藩卻是一個目標遠大的人,他的終極目標是要成為圣人。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曾國藩可以說是拼盡了洪荒之力。
別人考上翰林學士后,除了初一、十五上班打打卡,其它時間往往都在放飛自我。
然而,曾國藩深知自己是一只笨鳥,和別人之間相差一個太平洋。自己唯有先飛,才不會被別人拉下太遠。
除了像圣人一樣不斷拓展自己的學識,曾國藩還以圣人為標準去為人處事。
圣人孔子說,人生有三戒:“戒色、戒斗、戒得”。
曾國藩原本把這三戒都犯了:“他之前一看到美女就忘了自己家在哪;總想要事事斗贏別人;總想得到很高的權力和銀子”。
后來,多得高人指點迷津,曾國藩才恍然大悟,自己原來離圣人還差十萬八千里。
盡管他離圣人的距離可以說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但曾國藩是一個“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人。
為了成為圣人,他金盤洗手,從此洗心革面謹遵三戒。
馬云說:“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曾國藩如果穿越到現在,聽到馬云這樣說之后,他說不定會笑著說,老夫就是萬一實現的代言人。
曾國藩曾經和你我一樣,都是凡人,但是他以終為始,一生都用行動去追求成為圣人這一遠大理想,結果真的把理想變成了現實。
同樣是凡人的你我,是不是該學起來呢?
3、要事第一
曾國藩深諳“要事第一”之道,得到兩位高人的指點后,他知道自己如果想成為圣人,每天的第一要事就是要寫反省日記。
因為每天都寫反省日記,來確保自己每天都不斷精進,這是通往圣人之路的唯一捷徑。
靠寫反省日記,曾國藩扔掉了煙具,并一步步戒掉了煙癮;
靠寫反省日記,曾國藩覺悟到自己要想成為圣人,就不能當一個好色之徒。為了自己的圣人夢,他一步步改掉了好女色的毛病;
靠寫反省日記,曾國藩意識到自己太過傲氣,因此到處得罪人。以至于有一次他到了一個餐館,看到一桌都是認識的人,便蹭過去坐。沒想到,全桌人看到他坐過來后,都迅速轉移到了另一桌。這正是由于曾國藩平常傲氣凌人招致的,他由此意識到“人至傲,則無友”。于是,曾國藩痛定思痛,一步步改變了傲嬌的毛病,和他交心的朋友因此越來越多。
由此可見,做到要事第一,是曾國藩逆襲成為圣人的重要原因。
4、雙贏思維
正如曾國藩所說的那樣,古代能在官場做到善始善終的將領,就只有郭子儀一個。
其他在戰場立下赫赫戰功的將領,在輔助新君上任后,都很難繼續在官場混下去。
因為很多新君會為了防止他們日后造反,而將他們殺害,這方面尤其以趕盡殺絕的朱元璋為典型代表;運氣好的、懂得全身而退的將領,則早早解甲歸田。
精讀史書的曾國藩,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他在幫助清朝平定了太平天國,卻慘遭咸豐帝冷淡對待后,馬上意識到了這一點。
為此,曾國藩運用了“雙贏思維”:“解散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強大湘軍,并向咸豐帝申請告老還鄉”。
這樣一來,咸豐帝就解除了對他的戒心,而本身由于常年征戰而疲憊不堪的曾國藩,也因此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為日后在政治上取得更輝煌的成就,并成為圣人埋下了伏筆。
由此可見,懂得雙贏思維,是曾國藩邁向圣人之巔的堅實基石。
5、知彼解己
曾國藩被后人譽為“人精”,很多書籍都寫道他深諳面相之術:“看一個人的面相就知道這個人是好是壞”。
其實哪有什么面相之術,曾國藩能準確判斷一個人的好壞,是靠他閱人無數后總結出來的經驗。
事實上曾國藩年輕的時候,也踩過很多坑,沒少被一些豬隊友坑。
但是,天天寫反省日記的他,經一事長一智,天天分析人心后,漸漸總結出了辨人之道。
像他和左宗棠之間的交往就是很經典的例子:
不可一世的左宗棠,總認為自己的老師曾國藩是個鄉巴佬,實力遠不如自己。為此,左宗棠對曾國藩在朝中的地位比自己高這件事是甚為不滿。
天生自帶怨婦屬性的左宗棠,于是見人便說曾國藩的壞話。
曾國藩知道左宗棠的脾性,也深知清者自清,所以沒必要跟他一般見識。
結果是大家越來越尊敬曾國藩,反而見到左宗棠,就像躲避瘟疫一樣避之不及。
后來,左宗棠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他在曾國藩死后,更是為自己的恩師寫下了感人肺腑的挽聯:“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因為了解左宗棠,也了解自己,曾國藩避免了和他的沖突,一直表現得很大度。
在左宗棠有意給自己制造麻煩的時候,曾國藩選擇了“忍”;在自己可以給左宗棠設置障礙的時候,曾國藩卻選擇了“寬”。
這么大的肚量,就算是小肚雞腸的左宗棠,最終也被他折服,不得不說曾國藩的“知彼解己”實在是高!
6、綜合統效
一般人喜歡看短期利益,只看重自己的利益。這是人性的弱點之一,畢竟大部分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然而,曾國藩不是這樣的人。深諳“綜合統效”之道的他,做事都會從長遠出發,更看重的是國家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利益。
以“天津教案”為例,這是一個燙手山芋,稍微接不好,就會引發以法國為首的列強再度侵略中華。
對曾國藩來說,“天津教案”發生時,自己年事已高,在政壇也處于半隱退狀態。為此,他完全可以不去接這個燙手山芋。
但是,曾國藩考慮到朝中沒人比自己更適合去處理這件事情,如果他不接手,不善政事的慈禧太后派了一個不擅長處理這種事的人的話,說不定會引來整個國家的滅頂之災。
出于對泱泱中華的負責,自覺已是時日無多的曾國藩還是勇于接受了這個任務。
他依靠出色的處理能力,平息了以法國為首的列強的憤怒,同時也給了國人一個很好的交代,從而熄滅了列強和國人之間的導火索。
當時全面落后的中華,根本不是列強的對手。這更顯得曾國藩把這件事情處理得當的珍貴,因為他,中華才躲過一劫。
由此可見“綜合統效”的重要性,上至救國,下至自救,都離不開這一思維。
7、不斷更新
問世間誰是不斷自我更新最勤快的人,我想曾國藩應該可以排在前三。
他作為一個低智商、低情商的“雙低”青年,到搖身逆襲成為中國古代最后一個圣人,主要靠的就是不斷自我更新。
曾國藩不僅靠每天寫反省日記來自我更新,他最厲害的一點是知錯就改:“馬上用行動去修正自己的過錯”。
像有一次,曾國藩和一個官員吵得面紅耳赤。但是,吵完之后回到家,他思想前后,覺得自己做得很不對。
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之后,曾國藩二話不說,直奔那個官員的住所,見到對方后真誠地表達了自己的歉意。
那個官員被曾國藩的誠意所感動,兩個人于是化干戈為玉帛,從此還成為了鐵哥們。
正是依靠這種即時的自我更新,曾經的“雙低”青年曾國藩,一步步實現了自己的圣人夢。
毛澤東基本上不怎么崇拜歷史人物,這從他寫的“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就可以看出。但是,毛澤東卻非常崇拜曾國藩,直言“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曾國藩)”,由此可見曾國藩確實不是一般的牛。
綜上所述,曾國藩確實在踐行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相信他如果活在現代,看到《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這本書,一定會笑著說,這寫的不正是老夫嗎?
在我看來,這7個習慣是一個系統,每個人都可以運用這個系統來打造一個強大的自我。原本智商和情商都不高的曾國藩,都可以運用這個系統把自己變成了圣人,條件比他更優越的你,又有什么理由說“臣妾做不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