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云南經濟日報,請多指教!
2018年9月17日,是我第一天上班的日子,我按耐不住激動的心情,在朋友圈發布了這條信息。并在底部留言評論:從大學到社會,始終肩負著責任和使命,今天,我把興趣愛好變成了工作職業,這不是天性的傲慢,而是對命運的謙卑。
終于,我成為了一名記者,一名經濟日報記者。畢業后一路求職,從自媒體到縣級媒體、市級媒體,再到省級媒體,一路風雨坎坷,幸得云南經濟日報傾愛,感到萬分榮幸!這或許是我在遭受人生挫折后,命運對我的另一種獎賞,感謝上蒼眷顧。
懷著進入單位后,我們開展了為期4天的新聞采編培訓。云報集團全媒體指揮中心常務副主任楊澤林,原春城晚報總編輯張存,云南經濟日報總經理孫殿水,副總編輯李志斌、吳一鳴,采訪策劃部主任孔錘煉等老師由云南新聞界資深媒體人及報社領導為我們授課。我們逐步從菜鳥、野路子向專業化的道路邁進。
第一天培訓了解云南經濟日報的發展歷程、部門設置、工作制度、崗位職業等情況有了一定的了解。云南經濟日報是云南省委省政府指導全省經濟工作的重要工具,是云南對外經濟宣傳的主要窗口之一。按照“更主流、更新銳、更價值”的辦報方針,辦云南財經主流第一報,力求成為云南有較大影響力、權威性,以及同云南未來經濟發展相匹配的區域性經濟日報。我認識了云南經濟日報,心潮澎湃,為自己的選擇感到喜悅與驕傲,同時感到的是沉甸甸的責任。青年要將個人理想與國家發展戰略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我們的命運起伏要與報社的發展聯系在一起。忠誠擔當,追求卓越!
第二天,我們學習了解了報紙出現的那些致命差錯,明白新聞記者是一種“高危”行業;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不是最好的職業,但,是青年進入職業最好的職業。傳統媒體吸引力下降,全媒體融合機遇與挑戰并存。
第三天,記者要“兩腿跑”,成為多面手,廣交朋友。記者是坐在前排看歷史的人,是站在大海航頭的風向標。新聞工作者與采訪對象找到雙贏的結合點,要在新聞的互換中挖掘到好新聞。
第四天,我們的定位已經明確,我們的新聞觀正在逐步形成,我們的新聞寫作技巧亟待完善。大的方向已經指明,思路已經明確,我們將會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素質和能力。
可以說,自己與新聞打交道也有兩三年了,從我寫第一篇新聞稿開始,從我玩自媒體開始,始終沒有上過比較系統的新聞寫作課程,都是看新媒體上別人寫的新聞稿,在寫稿審核過程中發現自身的不足,自己研究、總結新聞寫作方式。報社的培訓,獲益匪淺,對我的新聞采寫、新媒體運營發展給予了較大的幫助和啟示!
經濟日報的文章要有經濟味道。確實,經濟日報的寫作方式與以往的有寫法所不同,要求對經濟格外敏感,要求對數字格外敏感。它要求我們不只是去關注一個村寨的經濟發展狀況,一個大老板的銷售額是多少,要求我們應該有更高的視野,更寬廣的胸懷,更大的格局,寫出更主流,更新銳,更價值的新聞作品。要求我們要了解云南省情,政府機關單位的動態信息,各地GDP增減比例,全國甚至全球的經濟發展態勢,大大小小、方方面面只要是涉及經濟領域的問題,都是新聞素材,都是需要了解和掌握的。
歷史與今天,民族與時代,星辰與大海,究竟應該以怎樣的方式凝望,仰觀,記錄。或許是由衷熱愛,或許是責任使然。選擇做新聞要有吃苦的準備,曾經那些與新聞有關的日子,歷歷在目,深夜敲擊鍵盤的辛苦,別人周末胡吃海喝而你卻要迎著狂風暴雨向新聞現場,也不顧家人親戚的質疑反對,依舊對自己所追求的事物熱愛如初。那時,為了一篇新聞稿件,既要拍照,寫稿,篩選照片,視頻拍攝、剪輯,錄音,合成,排版編輯,審核發布,全都由一個人包攬,深深體會著一個新聞工作者的艱辛和不易。
新聞給予的饋贈是無價的,正因為過往的經歷,正因為責任,正因為熱愛,才讓我學會和擁有了那些美好的品質,比如正義、責任、擔當、堅韌、豁達,果敢。我們年輕朝氣,有自己的思想,向往更大的平臺,渴望更豐盈的生命。
新媒體勢頭強勁的今天,報紙的出路在哪,我們又該如何存在?時常叩問著我們內心。但不變的是新聞將永遠發生,傳播媒介將永遠存在。文化是經濟發展的強力引擎。經濟日報,具有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的功能,新聞本身作為一種文化的體現方式,如何讓它產生實在在的經濟效益。當前,是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如何讓經濟日報產生更多的經濟效應,創造財富,這或許是作為一名經濟日報記者應該思考的時代問題。
“經濟日報要寫出有經濟味道本身也是的文章”,但“記者是個雜家”,“記者要成為多面手”。云南經濟日報,辦云南財經主流媒體第一位,主要題材是財經類。但是作為一名記者,我不應該僅僅局限于經濟類新聞采寫,無論屬于什么類型什么題材,只要是自己遇到的新聞故事就一定寫,只要是有新聞價值的就寫,還應不斷提高自己的視頻拍攝剪輯制作水平,全面的發展。柴靜說:“假如沒有對人真正的關切,就不能成為記者,假如僅僅停留在人的關切上,而不是對問題的求解上,就不能成為一個好的記者”。新聞媒體人,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不僅是關注新聞稿件辭藻的華麗,更需要關注新聞背后的故事,故事背后的人,做有溫度的新聞,做有情懷的新聞媒體人。
這里有最好的資源平臺,提升自身的新聞素養,結識同行媒體人,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服務家鄉,服務人民。堅持自己的堅持,熱愛自己的熱愛,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努力向前,愿意將自己的一生獻給新聞事業。
感謝云南經濟日報給我提供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和機會。萬里長征第一步,進入經濟日報是我們人生的新起點新征程,選擇了做新聞,也就選擇了一種永遠在路上的生活方式,愿我們在新聞路上走的更專業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