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昨天,聽了我的徒弟(其實,我也在學習中,師父也是底氣不足)的一節試教課,“幫—扶—放”的教學模式,在她的課堂已經運用得比較自如了,甚至有老師笑稱這是“娜式課堂”。
? ? ? 一開始,我們也沒想到用什么課堂范式來上課。一年級上學期,娜娜要上一節年輕教師的匯報課,我是她的師父。她選的課文是《四季》,這是一首充滿趣味的童詩,共四節,一節一個季節,結構相同(相似),娜娜講的是第二課時。當她把寫好的教案給我看的時候,我參考了一份創新教案,靈光一閃,就想到了“幫—扶—放”的教學范式。這是之前沒有老師嘗試過的課堂模式,對于一年級的孩子,要讓他們根據老師課堂上教的方法學習相同結構的內容,確實有點難度,而且還要小組匯報,這就更加大了難度了。但是,娜娜接受了挑戰,于是,在備課組老師的通力合作下,我們把這節課上出來了,也上出了我們想要的效果。后來,艾老師的《青蛙寫詩》也運用了這種范式,也成功了。
? ? ? 一年級下學期,娜娜又接到了科組的任務,上一節2.0的示范課,她選了《荷葉圓圓》,同樣是結構相同的一篇課文,娜娜融入了多種信息技術,把“幫—扶—放”的教學范式向前推了一大步。
? ? ? 上完課,有一天,我和教學主任聊到了娜娜的課,主任建議我們就此寫一篇論文。回到辦公室,和娜娜聊著聊著,我們又想到了做課題,于是,暑假的時候,我做了課題申報的初稿,開學后,在主管教研的校長指導下幾次修改,最后,我們的課題成功申報了區級課題。
? ? ? 這個學期,娜娜繼續要上匯報課,聰慧的她選了《霧在哪里》,又是相同結構的課文。她已經開始實踐我們的課題了。試教完,我和備課組的一位老師都說不用試第二次了(當然還是要的,那是領導的要求),娜娜對課堂的把控,對教材的把握,對學生的調動,對新范式的落實又進了一個臺階。
? ? ? 當初,就是一個偶然,我們在附小開創了這樣一種課堂教學范式,也沒想到后面會一直往深里走。有時候,有些事情就是那么水到渠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