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煩意亂,爬樓30層之后好了很多,焦慮的時候容易坐立不安,話多,可以管住嘴,邁開腿,脫離一下原來的環境,運動一下,可以釋放不少。
預約了下班后的盲人足療,這似乎能在不確定中給自己一些撫慰,因為這一周過得很“艱難”。
上周工作兩天,周一和周五,這周連三天遭遇各種各樣不得不投訴的境遇,周四和人力部門談12月份的工資,結果,沒有拿到,解釋是:綜合幾種方案,這已經是對你最有利的方式。討論一上午,得到0,落得清楚明白。對方“誠實”相見:你不就是想多算點錢么?怎么能以你為中心思考問題呢?balabala。這幾句話一直印在腦海里,晚上回家,想到的是自己感到很無趣,為了不足1000元錢的工資,跟他們講來講去,特別不值得,人微言輕,世態炎涼。我做不到大度,只能裝作大方的接受這個結果。但是明顯很失望,這種失望感和自己的無力感,將轉正的喜悅沖得一干二凈,我想到的是,怎么在這個環境下”活“下去,帶著什么樣的心態呢?忍辱負重,有點言過其詞,不然呢?不舒服感要怎么轉化?
希望能夠一心一意的工作,看起來這只能是理想了。這個環境只會越來約復雜,責任也會越來越多。必須做得出色,閃瞎他們。
2017.2.18.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游記。
趕在《對話達芬奇》展覽結束的前一天參加,跟隨講解員一起透過他的作品了解這位“世外高人”,肉身速朽,科學精神永存。據說達芬奇的繪畫作品皆是他幾何學的實踐,看似天馬行空的藝術表達背后,不但有嚴謹的邏輯支撐,也有共同之處。
中場休息時離館用餐,安檢處用熒光粉在游客手背上扣戳,緩解游客回館再度解釋的尷尬。在優化服務流程上,再怎么用心都不多余。
看到那幅綠綠的牽牛花作品,突然間有“吃到第8個餃子”的頓悟:作為一個對藝術,對作品,對歷史所知甚少的人,逛了大半天的藝術館,究竟為何?原來“不懂”不妨礙欣賞,至少那幅《牽牛花》《春輝》讓我切實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這細微的觸動,構成了來參加展覽的意義,心滿意足。
最后隨手拍到一張在車尾所看到的鐵軌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