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幸得到過世界演講冠軍Darren LaCroix的指點,當時有一個環節讓我印象很深:
他說:我用兩種不同的方式,分別來呈現一下你演講內容中的一小段,第一種是你的方式,第二種是我認為更好的方式,你來看一下,然后告訴我兩者的區別。
他分別做完呈現,同樣的內容,不同的表達,給我的感受大不相同。
可是,具體有什么區別,我好像一時也說不清楚。
語氣不同?節奏不同?停頓不同?......
好像都有點,但好像又都不是特別明顯。
Darren看著我,示意我繼續往下說。
嗯......肢體語言好像也略微有些不同,但又都算不上是很明顯的區別,只是那略微不同的肢體語言,配合上那略微不同的節奏停頓,疊加起來的效果卻大相徑庭,后者讓人聽得進去,想繼續往下聽,更吸引人,更能產生共鳴。
區別到底是什么?
最后,還是一名觀眾說出了答案:The Intent--意圖不同
我在聽到這個詞的時候,就豁然開朗了,對的,其實最關鍵的區別在于:
當我說那段話的時候,我的意圖是“順利講完”那段話,讓自己的演講看上去還不錯;而Darren的第二種呈現方式,意圖是“讓觀眾接收到”,讓觀眾有所收獲。
內心的意圖不同,肢體語言,微表情,節奏停頓等,當然也就都會有所不同。
Audiences can tell!
并非所有人都是心理學或微表情大師,我們無法準確說出,到底是哪個地方的不同,讓我們對不同人有了不同感受,但雖然說不出,我們卻能夠輕易地區分對方的態度:他是在敷衍了事,還是在耐心傾聽,他是在壓抑怒火,還是真的平和寬容,他是為了謀求一己私利,還是真的在為別人著想。
People can tell.
后來,我試圖調整自己的意圖,從關注自己,轉換到關注觀眾,一模一樣的語句,再講一次,觀眾紛紛表示感受大不相同,有了更深層次地鏈接。
神奇嗎?我根本沒有刻意去調整語速或節奏,也沒有刻意去運用肢體語言或表情,但變化就那么自然而然地發生了。
所謂的Delivery, 未必一定是夸張的表演(別誤會,我不反對表演),但關鍵問題是:
你的表演,是為了演而演,還是為了讓你的message更有穿透力?
你的表演,是為了讓別人覺得你很有演的天賦,還是為了讓觀眾真正從你的演講中獲得價值?
We can tell.
===
你以為這僅僅只是在說演講嗎?
非也非也。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信任感的建立,其實都和Intent有關。
想起曾經參加過一個沙龍,一人急迫地想要求得與別人建立信任關系的方式,旁人問為何,此人答:別人相信我了,我才好賣自己的產品啊。
另一人答:如果你一直抱著這樣的目的,恐怕很難建立起真正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