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心理學》第一章讀書筆記
今年有一個小舉動把我領進了一扇大門--通過報考心理咨詢師在心理學的大門外探了探頭。在備考的過程中,了解了心理學原來有很多分支,有研究正常人心理現象的基礎心理學,有研究個體行為和社會意識的社會心理學,有從研究人類從出生到衰亡的發展心理學,當然還有重口味的研究人的異常心理和行為的變態心理學,還有跟統計學密切相關的心理測量學,最后當然是應用學科--心理咨詢。而由于考試內容限制,還有很多新的心理學思潮并未列入。例如《這才是心理學》的作者基思·斯坦諾維奇便是上個世紀50年代興起的研究人的高級心理過程的學科--認知心理學。
在人人都會幾句心理學名詞和雞湯的當下,學習心理學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不斷的和腦子里偽心理學名詞和雞湯做斗爭。例如在當下廣為傳播的育兒知識中,避免成為日后被釘在恥辱柱上的“原生家庭”,最好不要對孩子尤其是嬰兒進行行為主義的教育。也就是說,“對負面行為進行嚴懲,對正面行為進行獎勵?!睍徽J為是沒有學習“愛和尊重”的家長才會做的事情。而事實上呢,首先,行為主義的理論基礎--經典條件反射恰恰是心理學的奠基。其次,面對尚未完全實現社會化,實現自律道德的孩子,行為主義療法恰恰是心理咨詢中最有效的療法。最后,無論是基礎心理學還是社會心理學、亦或是發展心理學,無不在說明人的成長是一個復雜的多重因素的問題。獲得過美國心理學會的“喬治·米勒獎”的心理學茱蒂哈里斯曾經用《教養的迷思》來論證這個復雜問題中的一個被加入了無限焦慮的偏見“教養方式決定了孩子日后的發展”。
在學習的過程中,有第一個直觀的感受:心理學是一門分支龐大的學科。有意思的是,心理學中的術語體系常常潛伏了一系列“生活中是這個意思,但在學術體系里是另一個意思”的名詞轟炸。例如“氣質”,在生活中,常常表示人體現出來的精神風韻。而在心理學中,“氣質”表示心理活動表現在強度、速度、穩定性和靈活性等方面動力性質的心理特征。
作為理工科的我,時常還是被迷惑,“無論是雞湯心理學還是教科書上,為什么有這么多種學派和理論去解釋人類心理現象和行為?”到底,你們誰有理,我通過什么判斷知道誰有理?
在這種疑惑下,我看了這本書《這才是心理學》。
1 心理學不是什么
如果說起心理學家,估計大家和我一樣第一反應都是:“弗洛伊德”,這位奧地利的大胡子擅長用“泛性論”解釋一切。多少人和我一樣,以為他肯定是心理學界地位等同于牛頓在物理學界的大神了吧?結果,并非如此。弗洛伊德現在在文學界的地位要遠高于心理學界了,例如宇文所安的《追憶》便用其理論來解釋中國清代文人沈復的文學創作背后的淵源。而在作者斯坦諾維奇看來:
如果弗洛伊德本人是一名科學家,那么他所宣揚的是一門很奇怪的科學......精神分析包括理論和假設,但是缺少實證觀測的方法。弗洛伊德的工作中最大的問題是理論和研究數據的聯系。對于一個科學理論來說,理論和研究數據必須滿足一些標準,而弗洛伊德的數據不滿足這些標準。簡而言之,弗洛伊德根據他得到的數據(個案研究和內?。┙⒘艘惶拙毜睦碚?,而這些數據并不足以支撐此理論;他專注于構建復雜的理論架構,但沒有像許多現代心理學家那樣,保證這些理論建在可靠、可重復的因果關系之上。
斯坦諾維奇關于弗洛伊德的看法,似乎給心理學和偽心理學、過去式的心理學指出了一個關鍵:科學的研究方法。
如果說,現代心理學不是什么?我們當然可以舉出很多的例子:星座、血型、九型人格、靈異事件、超感官的內容。這個是和不是背后的分揀器就是科學的研究方法。
2 現代心理學已經是一門科學,那意味著什么
在我學習心理咨詢師課程的過程中,我除了清楚的了解到,自己不適合做心理咨詢師,還收獲了對“基礎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的濃厚興趣。在腦海里有一個立體的十字架構,其核心是基礎心理學,在這里研究基礎的心理活動(知情意),十字架構的縱橫兩塊分別是社會心理學(個體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和發展心理學(個體在時間的維度上心理發展)。我以為這就是全部了。。。
看來這本書才知道,心理學的分支之多,令人咋舌。美國心理學會(APA)有56個分支機構,每一個分支都代表了一個特定的研究或應用領域。有一個心理學分支是:和平心理學(Peace Psychology),還有獨立從業的心理學者(Psycholigists in Independent Practice)這樣的分支。更不用提每個學科內部還有各種理論學派。所以我的第一個疑惑,“有沒有一套宏大而且準確的理論體系,就像牛頓的三大力學定律一樣,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能解釋人類行為和意識的一切” 注定是個美好的愿望而不是科學的。因為從這本書看來,科學就是不斷試錯,不斷改正的知錯能改好青年。
如果說現代心理學如此松散,每個理論僅能解釋行為的有限方面,那么究竟是什么能把他們聚攏在一個房間?----科學,從研究的方法而非研究的內容上進行統一。這里引出了心理學的首要特征,它是有關行為的,以數據為基礎的科學研究。
這意味著,從單一個案的事后解釋,而非基于一定數據基礎對行為進行預測的心理學研究不在是現代心理學了。
所以,再見了,弗洛伊德。
3 什么是科學
雖然讀了很多年的書,以為自己至少不是不“科學”的。但其實,還真的說不清楚區分科學的特征是什么??茖W就是理論是來自實驗室的嗎?科學就是有“科學家”頭銜的人嘴里說出來的話就是嗎?
好吧,讓斯坦諾維奇來告訴我吧。三個特征:
應用系統的實證主義。這里,“應用”是個動詞。系統意味著結構化的,實證主義意味著“基于觀察的實踐”。書里有一個非常有趣的例子,類似于我們常常突然發現的“世界真理”。有位叫弗朗西斯科的學者試圖反駁伽利略的一些關于木星的衛星的理論。他的理論大意如下:人的腦袋有七竅,一周有七天,有七種金屬。看來,“7”真是一個偉大而神秘的數字。所以,天上肯定只存在七個“天體”(五顆行星、太陽、月亮)。這類理論的特點就是,不是基于觀察的實踐,而是基于我們“聰明”腦袋里的靈光一現呀。
產生公共的知識。公共在這里,既包含了公認--共同認可,也包含了可檢驗--實驗的可重復并獲得相同的結果。公共可檢驗的知識指的是,可以將研究發現遞交給科學團體,進行重復檢驗、批評或拓展。這里的最低標準是經過同行評審后在科學期刊上發表成果??吹竭@里,以后任何新的發現,都不應只聽媒體上的報道,至少應該上科學期刊上詢證。如果科學期刊上都沒有相關成果,妥妥的偽科學了。
實證可解的問題。首先,得是問題,問題的屬性之一是有可能找到答案的。而玄迷,是連答案是什么樣子都無法想象的。不過很多問題也是逐步由玄迷轉化而來的。對于科學家來說“可解的問題”意味著“可驗證”。在這里,不得不提及一個科學進步的方式:“理論-->預測-->檢驗-->修正”。如此反復,才有今日的科學發展。
4 心理學:“傳遞壞消息的信使”
我們常常有很多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世俗智慧,例如“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倚”,“欲速則不達”。而有趣的是,關于同一件事情,我們常??梢栽谛袨榻Y果預測上的正反兩面都能找到類似的真理。這些”的世俗智慧如弗洛伊德一樣----“事后諸葛亮”。還有一位鄧肯沃茲寫了一本《一切都顯而易見:一旦你知道了答案》。
有意思的是,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接受實證檢驗后,許多行為的普遍文化信念都被證明是錯誤。被證明是錯誤的:“人的大腦只有10%被利用了”,“人分為左腦型人、右腦型人。左腦型人羅輯思維更強”。想一想吧,多少教育機構打著上述旗號,宣稱可以通過他們的培訓開發全腦、開發左腦。
現代心理學通過對常識進行檢驗,不斷的推翻昨日的“常識”,反而充當了“傳遞壞消息的信使”(想象一下,早教機構看到上面的話會怎么想)。我反而覺得這正是現代心理學有趣的地方。
5 對我來說,這章意味著什么
這一章,對于我來說,是鴻蒙初開的一章。關于心理學與世俗智慧的界限逐漸清晰。也建立了對一項信息是否屬于科學建立了確切的判別標準。
關鍵詞:“實證主義”、“公共知識”、“實證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