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框練習在六層次里面,我們講的是破BVR層面的東西。
這張圖
取名叫做重復舊的模式,只能帶來舊的結果。
遇到的事件總是通過舊的價值觀,一些自動的情緒反應,導致了結果總是相同的。
未經審視的時候總是會去怪外界,比如有些人在做生意的時候總是缺一個環節,結果總是賠錢,是他的BVR層面出了問題,我們所謂的破框就是為了改變這些舊的模式,增加新的信念,帶著覺察去做這些行為模式,得到一個好的效果。
這次此節課需要達到的目標。
通過這張圖來幫我們覺察,審查的時機是什么?也就是說什么時候BVR會暴露出來?
1、和別人發生沖突時。
當發生沖突后,通過生氣、吐槽、爭吵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仍需要審查一下自己的BVR層面到底哪里出了問題。
單獨學情緒管理、克制憤怒是沒有效果的,治標不治本。更重要的是審視一下自己堅持的東西到底是否是正確的。
2、當未達成目標很沮喪時。
除了沮喪與自責,反省一下自己的BVR卡在了哪個層面?有沒有更有效的BVR層面,可以幫助自己達到目標。
3、主動反省時。
比如我們來到21天心智模式訓練營。
圖中藍色圓形區域內,我的自動化想法、信念、價值,規條、情緒,這些內容推著我們生活向一個方向前進。
黃色的部分為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用來審查我是怎么想的。比如老師在給大家解答問題的時候感覺很開心,會跳出一個想法,為什么會開心?滿足了自己的什么需求?可能認為幫助到別人才會有價值,這是唐老師的價值觀。
沒有審查的時候只是開心的,當審查自己的想法時,就會看到自己的價值觀。
本節課破框練習學的就是要審查自己的想法,不要陷入藍框里。
我們做作業都是在用黃色的自我意識來看到自己想法是怎么想的
在進行審查價值觀的時候,我們需要一些信念植入到我們的身體里。進行審查價值觀是非常困難的,比如我們在發生沖突后非常容易有自動化的想法,是很難跳轉到自我意識層面的。
老師給出了三條假設。
假設1、 只有感官經驗塑造出來的世界,沒有絕對真實的世界。
對于一件事情的,每一個人在主觀上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很多人對“我”非常執著,因為我的個性就是這樣的,我的價值觀就如此。
什么才叫做“我的個性”?
我們的喜好,我們堅持的價值,我們的信仰對我們來說很重要,這定義了我自己。當我們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儲量,在進行審查想法的時候,能看透這個世界的時候,就會發現曾經堅持的信念都是有源頭的。
比如:喜歡有草坪的居家環境。認為喜歡草坪是自己的個性,通過審查源頭,就會發現喜歡草坪的原因。
草坪并非我們本土的內容,來源于法國人民的貴族生活,為了彰顯自己的身份地位與經濟實力,通過草坪作為一個象征自己貴族身份的標志。
這些文化到上世紀80年代,傳到了國內,我們才有了這個價值觀的植入。
我們價值觀的形成是因為社會文化、原生家庭、基因等一些特質反映,形成了我們認為對的事情。
因此沒有絕對真實的世界,你認為那是你的,是因為一些列的因果關系,形成了你的價值觀。既然如此,我們就可以植入新的價值觀或者改掉沒有效果的價值觀。
假設2: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一個人不能控制另一個人。
每一個人的價值觀形成都是有原因的。比如你覺得說臟話是不文明的,你指責這種行為的人,但是習慣說臟話的人,在他生命里面,一定是用臟話得到了巨大的好處。可能在自己的環境里,必須說臟話才能存活。
當不了解原因的時候,我們認為對方是不對的,但是這個不對,對于不了解對方的歷史來說是膚淺的。
我們很多的爭吵就是源于兩個人的價值觀不同,不能通過一己之力來控制另一個人讓對方符合我們的價值觀。
假設3:有效果比有道理重要
既然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是絕對正確的,那我們究竟要的是什么?我們要的是效果。在訓練營開始的時候,我們讓大家帶著議題來,這個議題就是我們想要的效果。
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建議大家不要學會對的東西。即便是老師講的這三條。
可以先拿著三條假設試試,看是否有效果。如果這個假設讓你完成了你想要的東西,那我們就可以使用它。
帶著這三條假設來審視自己,審視什么?審視我們自己限制性的信念。
在我們的信念里頭有積極的信念能夠幫助我們,比如我很棒,我很優秀。但同樣也有一些無效的信念我們一直把持著,給我們帶來無盡的痛苦。
作業就是審視限制性的信念,把他破除掉?
給出了三類限制性信念,總結起來:
限制性信念1:應該如此(我爸媽應該和好啊,他應該能照顧好自己啊)
世界上真的有很多應該嗎?破除應該如此的信念。
一件事情的發生,從佛法上講是因緣和合,就是一定有原因讓它形成的。因為種子落在地上,所以有一棵大樹長出,陽光、空氣、水分都是緣,當緣到了,樹是一定要生長的。
人也如此,看到身邊的一些人,他們在處理一些事情的時候,即便自己很不順眼,但是轉念一想,這是他的出身,他的遭遇導致現在這樣做。這是他們的因緣,他們的價值觀就在這兒。
應該來的已經來了,應該給的已經給了,應該放下的都會放下,應該走的也都會走。
當我們抱著應該的時候。我們的心態就容易不穩,自己就不能成長,老是跟那個狀態較勁。
應該是給自己編的故事。我們在信念1里只有感官經驗塑造出來的世界,沒有絕對真實的世界。
當我們不再抱持著應該的時候,我們就會配合已經發生的事情。事情來了,只要這個效果,知道自己怎么辦就好了。
當父母吵架的時候,沒有“應該”的信念,他們應該和好。去勸架、攔著點。而非甩手走了,我認為應該,其實沒有應該。
所有能達到成功和快樂的人,他都不會被應該套住。
限制性信念2:托付心態(都是我老公的錯,我的人生他就要負責)
我讓別人照顧我,這是托付心態嗎?
希望別人幫助,希望別人照顧是正常的需求。
何為托付心態?如果你不照顧我,我的人生就毀了。我自己完全不能快樂,我自己完全不能成功,都是因為你的原因。
總結一句話就是:你把自己所有的成功、快樂、幸福這些的機會和權利都托給別人。
比如在婚姻里,我覺得不幸福,是因為你沒有和我一起成長;孩子沒教育好,是因為當爸的沒成長……我們必須利用現有的情況去達成幸福。
舉例:人際交往里,會輕易被別人的話所影響。我要世界認可我,這個認可依托于別人的評價。
服務行業,當客戶對自己態度不好的時候,也會覺得受傷。
工作當中:計劃經濟中,鐵飯碗就非常容易培養大家的托付心態,認為這樣的狀態就可以了。把自己托付給國家。很多人不是為了遠大的報復,而只是為了穩定、保障、省事,托付給別人就可以了。這樣就會讓人變得懶惰。
可以覺察一下自己,是否有托付心態。
托付心態背后是自我價值感低的體現,當自我價值感不足的時候,就必須要別人來遷就我。
如果我得不到,你不遷就我,我的負面情緒就來了。
每個人都需要照顧自己的人生,人生中的所有快樂只有自己才找得到。
過分依賴別人是非常危險的,別人也需要有自己的人生,他也有自己的人生目標。即便在婚姻里邊也是如此。婚姻里邊也不是無條件的愛,婚姻是給雙方帶來價值的滿足雙方需求的,只有在雙方滿足的情況下,才能夠幸福快樂。
當一個人必須要拽著另一個人來負責自己的快樂,憑什么呢????????????? 這是家長與孩子的關系,不是婚姻當中的關系。
舉例:人生就像坐一輛公交車。我們要去一個地方。我們旁邊有陪著一起同行的人,恰巧坐在一起。這個人有可能是我們的愛人或者是朋友。坐在一起就好好聊吧,分享沿途的風景。當對方要下車的時候。我們不能怪對方,因為這是他的目的地,他也要照顧自己。不如開心地揮手再見。
任何兩個人的相聚,都可以用這個關系來看透。這是一個思路,讓大家打開格局,從高的視野去看。
當明白這個點的時候就沒有必要去抱怨別人不支持不鼓勵你。你會想盡辦法不斷去強化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價值感,從而去影響別人,進而影響這個世界。最后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感。
限制性信念3:沒有辦法 (我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現在的環境束縛我)
剛在說我也沒辦法的時候,這時候需要覺察自己了,哪里來的沒辦法。
我們的沒有辦法究竟是從哪里來的?
舉例:當我們決定回家的時候,發現前面修路將回家的路給堵塞了。
選項A:放棄回家的念頭。
不會放棄,家是一定要回的,這是自己的目標。
選項B:坐著等,邊等邊抱怨。
你肯定也不會這么選擇。你的選項一定是
選項C:尋找另外一條路
回家的目標是一定的,這是自己真的想要的。
我們在定目標的時候,我們是否可以換一個身份,換一個BVR,換一個能力、換換行為,一定是有辦法的。
相信一點:凡事都有三個以上的解決辦法。
用靈活的態度去面對自己的目標。
有了上面的三個限制性信念,我們應該能夠覺察到自己的框,接下來要將它抽象為語言,
把寫在紙上了,才可能去破他。
我們該轉化為什么樣的語言?
定義式:A就是B,等于,就是,便是等等
舉例:我老公不給我花錢,就是不愛我。
容易把兩件事情捏在一起,認為這兩件事情相同,但可能是不同的。
因果式:因為A,所以B,一件事情導致了另一件事情。
舉例:因為你沒幫我,所以我失敗了。因為你不學習,所以教育孩子失敗了。
規條式:一個人的能力水平有限。
舉例:我做不到,我學不會,那么做肯定是失敗的。
判斷式:我把對事情的主觀猜測當做真相。
舉例:他無法溝通OR自己溝通方式有問題;他就是軟弱OR在其他地方有好的表現。
作業:
第一步:首先要從之前的議題中,發現自己的限制性信念,并寫出來。
第二步:方法(卡迪爾坐標)
這個圖是用來破除因果關系的,
例:
第一步:因為A,所以B,因為我老公脾氣大,所以我很痛苦。是A導致的B。
第二步:-A與B,有沒有可能,我老公脾氣不大,我也會很痛苦呢?覺察一下,把答案寫出來。
第三步:A與-B,即使我老公脾氣大,我也能夠不痛苦,可以幸福。B是痛苦,-B,反過來,是幸福的。這也是一個很好的覺察,寫出來。
第四步:不是A也不是B,他不發脾氣,我也不痛苦。有沒有這種可能。
我們通過這四步的訓練,還認為老公的脾氣大與自己的痛苦之間,有必然的關系嗎?
最后拆透A與B的關系。
作業:找出自己的信念,用卡迪爾坐標軸的方法破除掉,并且把這個過程詳細的記錄下來。
我們這節課講:所謂的框,就是我們相信只有這一個可能行,其他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是被框住的,這個破框訓練是為了幫大家發現更多的可能性。
其中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我們總是將A與B關聯,如果A必須要導致B的話,那我的人生一定會很慘。
我們要做的就是破除信念,
如果不是A導致了B,怎么辦?
那可以用下面的方法。
有四個步驟
第一步:選定一個信念。
比如,我不行,這事不可能,應該是這樣的。
第二步:問一下,自己是怎么知道的?
肯定是有原因的,一定是有事件發生。
比如誰說過你不行?我媽講的。
然后再用卡迪爾坐標去破解。
因為我以前做過什么事情,做的不好,所以自己不行。這又是一個因果關系出來了。
在比如在什么樣的場景下。
我們憑借模糊的感覺和模糊語言,就覺得自己不行,當自己真正審視的時候,會發現這種想法的來源其實很可笑。
用A與B的關系給破解掉。
小結:
重復舊的模式,只能帶來舊的結果。這是腦子中很久以來形成的BVR,導致我們只能這樣做。
這三類會阻礙很多人拿到他生命的效果,讓自己不幸福、不開心。我們應該把自己身上的這三類限制信念覺察好。
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