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房子越蓋越高了,路越修越寬了。與此對應的是,那種屋舍簡陋,取諸自然,雞犬相聞,靜謐和諧的山村景色也漸漸離我們遠去了。
一偶然的機會,我到仁村鄉北坻塢村公干。這里地處偏遠,村子里的那些富戶早已搬到縣城,那些中產階級也筑起水泥、鋼筋砌就的平房、小樓,唯有部分無依無靠的大爺大媽,才最接地氣,依然住在以石塊、土胚、木材、荊條為主要建筑材料的百年老屋中。
見到眼前的石砌小屋,我欣喜異常,一種久違的感覺油然而生,似乎是看到了多年的老朋友。
小時候,我們的村子幾乎家家戶戶都住這樣的房屋,空氣通透,冬暖夏涼。印象中,那時的冬夏遠沒有現在這么難熬!炎炎夏日,那怕外面驕陽似火,屋子里依然涼爽宜人;漫漫冬夜,生起一籠火,上面放兩荊疙瘩,過不了多久,小屋里便暖融融的。孩子們便在爸媽的故事聲中,伴著熊熊跳動的火焰,沉沉睡去……
房后背蔭處,拴著一頭黃牛,令我驚喜不已。看到黃牛,自然想到童年。無憂的童年,怎少得了眼前的黃牛?童年的記憶,常和牛拴在一起。那時候的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養牛,少則三兩頭,多則十余頭。耕田,拉車,攢糞,創收,樁樁件件,件件樁樁,都離不開牛。牛就像幫手,像朋友,亦像家人。
周末、假期,放牛自然成為孩子們的不二之選。邀上三五好友,趕上牛群,到蒼茫的原野,到高高的山坡,牛兒歡叫,孩子們歡笑;牛兒啃草,孩子們嬉戲。大天大地,是牛兒的草場,更是孩子們的游樂場!
出得村來,是一道河灘。早春時節,樹綠了,花開了。遠處的群山在碧空下,呈現出或深或淺,或濃或淡的影子,綿延至天邊。腳底的鵝卵石,或大或小,或偏或遠,顏色不一,形態萬千。漫步其中,腳底有種輕微的觸痛,不失為一種足部的按摩。
河灘邊上,便是連綿的群山,坡度柔和,滿是青色,像極了家鄉的小山。孩童時期,我們就在這樣的山坡上放牛嬉戲。如今,牛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我們也不再需要上山了。不知,那翠綠的山坡上,是否還能找到我們兒時的足跡。
幾星蛙聲,打斷了我記憶的線索。循聲找去,我找到了這灣清可見底的淺灘。似乎是感受到了危險氣息的臨近,亦或是為了發泄對我打斷它們奏樂的不滿,所有的蛙聲突然停止,只聽得“撲通撲通”的落水聲,一只只青蛙跳入水中,激起一圈圈的波紋,慢慢地、慢慢地蕩開……
另一個水潭,稍深一些的水潭,水平如鏡,晶亮通透,藍天、白云、綠樹、蒼山都呈現在鏡面之中。我陶醉于眼前的景色,剛要用手機留住眼前的美景,卻聽得一陣??嗦嗦的聲音。定睛看時,卻看到一條綠色的影子,在不遠的礫石從中,飛快游走了。我的媽呀,竟然是條蛇!嚇死寶寶了!
受此驚嚇,我再不敢大意了,每走一步,都要小心地瞅瞅四周,生怕再遇見那嚇人的不速之客。不對不對,我才是這兒的不速之客,應該是我驚擾了他們才對!
山坡邊,有塊油萊地。正是花開時節,油菜花競相開放,一簇簇,一片片,金燦燦的。
旁邊,有片核桃林,林下幾聲土雞,悠閑地捉著蟲子。我怕驚擾了它們,只悄悄地掏出手機,偷偷拍下這動人的小景,帶著滿足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