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個七零后,回憶兒時的年味兒,除了美食的誘惑,新衣的喜悅,秧歌鑼鼓的歡樂。當然,更繞不開尊祖敬祖的傳承和孝的味道兒。
我不迷信,更不是老封建。我只是和年輕人聊一聊過去的經歷。希望給你們一些思考或可以借鑒的精神內核兒。
在我們東北鄉下,臘月二十三小年早上的餃子和二踢腳的炸響,就宣告正式進入春節模式了!
我們這里流行土話,春節就叫過年!見了面必拱手說:“過年好!”
而我幼小的心靈深處,感觸最深的是:過年期間,父輩們對祖宗的尊崇和懷念!
先說,大戶人家過了小年就要請出祖宗了,那是一張老牛皮紙的家譜。恭敬的掛在堂屋的正北。然后,女主人忙著下廚,做出這個家庭最拿得出手的一桌菜,至少有八道。最常見的有炸魚啊,燉排骨啊,燒雞啊。當然,我也見過有人家用拌涼菜湊數的!但是,一定在上面刷了粉色的油彩或用白肉片覆蓋了的!
供果也是不能少的,不過那年代沒有香蕉或草莓,更無論火龍果和甜橙。只有黑的凍梨,紅的凍柿子和青蘋果。最耀眼的的是饅頭尖上的大紅棗了!
所有這些,孩子們看著眼紅又吃不到嘴的都是貢品。我媽說:“是給老祖宗吃的!”
老祖宗在哪呢?當然是在村莊后山的墳塋里!大年三十的下午四點多,太陽剛落山。村里各家的男孩子,從五歲的娃,到沒結婚的大小伙子,都要傾巢而出,帶上紙錢和爆竹,去后山的墳塋地“請神,回家!”
一邊燒紙,一邊叫著墳里長輩的稱呼,說著:“來收錢?。 边€必須接一句:“跟我回家過年啊!”
仿佛,故去的先人聽到了呼喚并真的一同回來了一樣。我不知道別人有怎樣的感受,反正,我在回家的路上是沉默和不嬉笑的,我仿佛是一個領路的門童。
回到家門口的時候,家里人都要列隊迎接,燃放爆竹和敬獻香火。
從此,整個過年期間的香火就要一直燃著。而且,在每頓飯前要重新燃香和放爆竹。似乎,在和你潛意識里的故人有了溝通。
我是我家里這一輩的唯一男丁。所以,上香的活兒,很小就指派我來做!開始,我也有過貪玩,到了飯點兒,跳上餐桌,拿起筷子要吃飯的“失誤”。可是,我會看到家里人都靜坐不動,我爸爸也用不很溫和的眼神看我。于是,我會猛醒,轉身去敬香。還會默默的說:“對不起!勿怪!”來安慰自己。
到了除夕夜,家里剛出鍋的紅燒鯉魚是不能直接端到餐桌上的,一定要擺在供桌上放一會兒。午夜的餃子也要把最早撈出的兩個放到供桌上。當然,香,要上的更正式!然后,還要跪下磕頭!
我在整個過年期間,無論在外面和小伙伴兒玩的多么瘋狂。每到飯點的時候,必須早早回家。洗凈雙手,彈凈身上的灰塵,調整呼吸,在供桌前肅穆的上三顆香。
當然,每天晚上,供桌上的蠟燭也是不能熄滅的,要整夜的燃著。媽說,早些年是點煤油燈的,弄得一屋子的煙灰,早上起來,鼻孔里都是黑的。
我記憶里,開始是點蠟燭的。我有時候后半夜會被一些聲響驚醒。多半會看到爸爸在續燃蠟燭。我就迷迷瞪瞪的想:? 那些英勇無畏的先祖難道是怕黑的嗎?后來,鄉下用電得到了保障,堂屋里就整夜的亮著橘黃的燈。到我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學了一個詞“神明”。我就暗暗揣度:“神”和“明”放在一起,就是“神”要在光明的地方呆著吧?
反正,有些東西不是一個小孩子會探究得懂的。那幾天,我常常被一個凍梨或三兩粒硬糖給幸福得“嘴丫子咧上天”!還有那五角錢的壓歲錢也讓自己會在小玩伴兒們面前挺直了腰!
所以,回憶一下,會說:過年的欣喜和快樂是真實而高格的。況且,那幾天還不用寫作業,也很少有家務。最最重要的是,你看爸媽的臉上有了花兒開的樣子!
只是,再怎么樣,你依然繞不開,你家里的香燭味。它在你的從外面踏進門檻的那一刻就撲入你的鼻孔,那些縹緲的淡淡的幽香提示你:不能說臟話!不能生氣!不能哭!不能爭吵!你要和爸媽們一樣,臉上保持著微笑!你也要記得:說的話和嘴里的硬糖是一樣的甜!
其實,不止在自己家,你去親戚家,去小伙伴兒家。你遇到的幾乎是同樣的事情。似乎,總有一根線,像風箏線嗎?在你狂歡的時候,在你得意忘形的時候,在你肆無忌憚的時候,在你喝酒要醉的時候,在你要玩瘋的時候。只是那一縷香味兒,只是那一抹兒燭光。真的,在你心里,有一根線,輕輕拉一下,說:“別太嘚瑟!有祖宗在呢!”
于是,你做回最好的自己,在這最祥和最濃情的春節里。
我說過,我不迷信。我只是遵照東北鄉下的傳統,在過年期間,做一個孩子該有的對祖先的敬畏和懷念。
這是傳統漢民族留下的禮儀。我在很小的時候,家里以這種方式來教育我對先祖的尊敬。我覺得是對的!
對了,大年初二的晚上。我們就要“送神”了。具體的過程是,要新煮了水餃,擺放在供桌上,重新燃起三炷香。在香火燃到一半的時候,提了燈籠,大喊三聲:“送神了”。然后,一直安靜的走到村口。燃了紙錢和爆竹。說“祖宗,明年見!”
這是一種儀式,是村里的傳統年俗的一部分!是我最深刻的嗅覺體驗——檀香味兒!
后來,我外出求學,留在城市。不幾年,爸媽也被接到省城。過年的時候,我們看春晚,聽交響樂。手機里群發祝福的話語。兒子接過大紅包除了一聲謝謝!也沒有跪拜和磕頭。更沒有供桌上的蘋果和裊裊的檀香。
現在,我也不知道,我老家的那個小村莊是不是在春節的時候,還有人擺一張家譜出來?也不知道,是不是還有“接神”的爆竹聲?更不知道,是不是在飯前,要敬上三炷香?
而于我,這些都是兒時的記憶!是舌尖的回味,是嗅覺的體驗,是眼里的圖畫,是濃濃的鄉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