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開始上小學,做作業會是很多父母與孩子需要面對的一件大事情。不僅是因為作業關系到孩子的學習成績、學習狀況;更多是因為,作業的出現讓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相處方式、生活狀態都發現了變化。甚至我發現,做作業這件事,儼然成為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第三者”。
想想,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當時沒有做作業這件事情的時候,親子關系是不是會柔和或親密得多?我們每每看到娃的笑容,那顆因為繁忙工作而操碎了的心就會自然地被療愈。
現在,孩子上小學開始要做作業,每次我們回到家,第一件事不是去尋找孩子的笑容,而是問“作業做完了嗎?”這句話的答案會是家里氣氛的“晴雨表”。如果孩子的作業完成了,那會是晴空;如果孩子還沒做作業,那就是各種暴風雨。
孩子依然是那個孩子,父母也是那位父母,可是偏偏多了“做作業”這個“第三者”,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就會變得特別緊張不安、起伏不定;父母與孩子也會感到疲累不安,生活、工作、學習都會因此而受到不良的影響,生活就很容易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
那么,做作業這件事為何魅力如此強大?攪得“家無寧日”,甚至會引發家變?我們先來理順下“父母、孩子、做作業”這三者的關系。記得曾有這樣一句話,非常在理:人生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和老天爺的事。面對這三件事,我們應該是:自己的事盡力,別人的事尊重,老天爺的事順應!那么,我們來看“做作業”這件事,到底是誰的事?相信,答案會不言而喻,這是孩子的事情。
孩子上學了,做作業是他需要面對的一件大事。但很多時候,父母會不自然地把“做作業”這件事攬在自己的身上。主動安排孩子做作業的時間,要求孩子完成做作業的質量,督促孩子去做更多的練習作業,以求獲得更高的成績等。父母這些行為的初衷都想告訴孩子:做作業這件事你必須要重視,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否則,你的成績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可結果呢?卻往往事與愿違,孩子對做作業的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強,甚至會拖拉不愿按時做作業,任由父母在后面用多大的力量在推動,孩子都是靜靜地呆在原地而不動或很難才移動一點。
如果我們都認同“做作業”是孩子的事情,那么父母如此“給力地推動”,是否給予了孩子尊重?顯然這是不足夠尊重孩子。面對“做作業”這件事,父母該如何尊重孩子?我想和大家分享下自己的做法,它們我是驗證過有效的一些方法:
1.讓做作業回歸本質。把孩子的事情交還給孩子處理,這是父母首先要做出的“主權歸還”。在這一步,我們需要有勇氣信任孩子,避免用我們的期待去看待孩子的行為。相信他必定能夠用自己的方式、按自己的節奏把作業處理好。我認為這是很關鍵的第一步,父母需要用的內心態度是:帶著勇氣信任孩子。
具體做法:(1)讓孩子去記錄每天的作業內容、要求;我們可以做他的背后支持,當他需要確定作業內容/要求時,給予幫助。(因為,老師通常都會在家長群里發布當天作業內容,當孩子救助作業內容時,我們可以幫助孩子確認。)同時,請引導孩子如何做到完整的記錄,一點一點地掌握記錄的方法。
(2)讓孩子自行安排做作業的時間/時長,我們引導他做好時間監控。我們的做法是:每天晚上,孩子都按自己慣例表來計劃自己晚上(從放學回家到晚上睡前)的事情。每件事情包括做各科作業的順序、時長,由他來安排,并且使用“蕃茄鐘”定時,監管自己的時間效率。我們需要做的是:監督他每件事情是否在計劃時間內完成,如果沒有按時完成,再與他商量,在不影響晚上睡眠時間的前提下,進行調整。也有意外情況,就是孩子沒能夠按時完成作業,睡眠時間也到了,怎么辦?那么即時與孩子溝通,未完成的作業怎么辦?是延長睡眠時間還是按時睡覺,第二天更早起來補完作業?這些都是與孩子溝通,讓他決定選擇解決辦法。
(3)作業完成質量由孩子決定,我們提供建議。為了幫助孩子養成做完練習檢查的習慣,通常都會讓他自己檢查作業情況,如果他覺得有信心不需要再修改,我們也是由他說了算。如果他需要我們幫忙再檢查,那么,我們會給予幫助檢查。這樣做的目的不在拿高分作業,而是孩子能養成檢查的習慣。有時孩子確實檢查了作業,也會完全檢查不出有誤的內容。這也能夠幫助我們找到孩子對該階段內容是否完全熟悉掌握,也能檢查出他當時做題的狀態如何。
這些具體的方式是讓孩子清楚地體會到:他的作業他作主。他也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作業,這樣也可以提高孩子在學習上的自信。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從“做作業”這件事解放出來了,不再去擔心他的作業做得好不好?不再去牽掛他完成作業的情況如何?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信任他的身上,做他的助手幫助他養成自己管理作業的習慣。如果說,養育孩子是一路“放手”的過程,這也是在“放手”的路上又向前走了一步。
2.父母盡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帶著接納創造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幫助孩子提高做作業效率和質量。我們不能把孩子做作業的事情攬在自己的身上,但是唯一值得做的是:在家里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像我們也有自己晚上安排的計劃表,包括專門陪伴孩子的時間,也有做自己事情的時間。孩子獨立做作業的時間,我們也專注自己的事情,當作業需要我們幫助的時候,我們會放下自己的事情全然地陪伴或給予幫助。比如,每天晚上9點半前,就是孩子睡前,我們是以陪伴他為主,他需要我們的時候就會出現,像幫忙默寫、錄制英語練習視頻或音頻、親子閱讀等。但過了這個時間點,他的作業沒有完成,我們也不會繼續陪著他熬夜,而是讓他自己想辦法解決。而在之前,我們會心疼他,很自然地心軟主動提出陪伴完成作業。現在,我感到十分輕松和自在,而且效果也特別好。這也是讓孩子學習界限、規則很好的機會,我們是父母,但也有自己的事情,也需要學習成長,還需要照顧弟弟,不能完全圍著他轉,他能十分理解和更加合作做好自己的事情。我們做的改變就是:把焦點回歸自己的身上,做好自己的事情,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3.帶著愛保持與老師溝通,給予孩子足夠關注。我們是父母,還有一件事情也是自己的事情:就是給予孩子關注,做好與學校老師的溝通。所以,我們會隨時保持與老師的溝通,及時向老師反饋孩子的情況、關注老師反饋孩子的情況,并且與孩子及時溝通解決。孩子的健康成長,必定是離不開家長的關注與陪伴,還有老師的關注與引導。那么,我們作為家長一定要做好“家校合作”,這也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橋梁。
做作業這件事會引發那么多的問題,關鍵是我們要看清它的本質,并且讓它回歸本質。而且,父母與孩子各思其職,盡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尊重對方的事情。我體會到這里面最困難的一點就是:放手讓孩子管理自己的作業。因為,我們很容易對孩子有期望,甚至渴望孩子的成長是“一帆風順”的直線狀態;當我們對孩子放手,但他一時間達不到我們想要的狀態時,我們就會懷疑、煩惱并很容易走回舊路,“重操舊業”又管理起孩子的作業。但孩子的成長,包括練習管理自己做作業的事情,會是現實的理想主義狀態,迂回、修煉、接近夢想的路徑曲線(可參照下圖,來源于古典老師書箱《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那么在孩子成長的路徑上,我們應該深懷信任和耐心,放手讓孩子按自己的節奏成長,并且和他一起花時間去見證他的成長。
做作業本來是孩子的事情,引導孩子強化自己掌握課堂知識的有效方法;而不應該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第三者”。那么:父母就該帶著勇氣信任孩子,讓做作業回歸它的本質;父母就該帶著接納,做好自己的事情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父母就該帶著愛,保持與老師的溝通,做好孩子成長的橋梁,實現良好的“家校合作”。
以上方法我覺得很適合自己,也分享給大家,希望帶給大家一些思考或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