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歷的“刻苦”
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很喜歡一個詞,刻苦。我小學的時候跟奶奶在一起生活,每天傍晚放學,奶奶接我回家做作業,為了陪我,她會在旁邊做一些針線活兒,一邊做一邊絮叨:“吃得苦中苦,方位人上人。。。”
我小學的學習成績還好,基本上都在90 分以上,但是幾個親戚家的男孩子,成績都沒有我高,于是我就光榮的被冠以“好學生”的稱號了,再加上我有一個很愛嘮嗑的奶奶,經常跟別人講自己的孫子學習多好,一學起來就停不下來。。。有被她感染到的親戚,就會對他們家孩子講:你看XXX學習多刻苦。。。好好跟人家學。。。這類的話。
但是大了以后,不太喜歡聽到“刻苦”這個詞了,說一個人學習很刻苦,給人的感覺就是她好像不太聰明,別人花一個小時能學會的,你需要用一個半小時,那如果你花了比別人多的時間,還跟別人拿一樣的分數,那就沒面子了。。。其實大家內心都會羨慕那些看起來不怎么用功,但是成績又特別高的人。
事實是,沒有人天生聰明,大家的智商都差不多,成績跟很多因素有關,比如學習方法啊,信心啊這些,當然還有用心程度與否。
小學的時候我比較乖,放學了會老老實實把作業做了,只要課上聽懂了,作業也沒啥問題,平時專注的孩子,考試成績都不會低于90分,晚上八點我的作業就完成了,晚上十點肯定睡了,談不上刻苦。甚至可以說,這個年齡的孩子,對“刻苦”這個詞所傳達的意思,并不能理解,他們天真爛漫,充滿好奇心,只要沒有抵觸情緒,教給他們的事情,都能做好。
這個品質需要培養
上了高中,每天早出晚歸,早上頂著星星出門,路上除了去學校的學生,就是搞環衛的大爺大媽,夜里頂著月亮回家,回去了還得做功課。班主任看我們辛苦,給我們加油打氣:“大家堅持堅持,等上了大學就輕松了,就苦這倆年了!”
等上了大學發現,不僅需要學習,而且是需要你自發的學習。這時再想起高中的時候,一點都不苦啊,相反的,那段集中精力奮斗的歲月,很是充實和美好,那時候青澀純粹的友誼,也很難得。
刻苦啊,吃苦啊,這里面想要表達的是堅韌不拔的精神,而不是那種苦澀。學習和苦澀聯系在一起,就形成一種不良的暗示,想起來就會有一種微微的不快,就像我高三被班主任打雞血的時候,還以為自己是在經歷人生最苦的階段,無端多了很多自憐和悲天憫人的感覺,對學習也一度有了排斥心理。
大人跟孩子講,你要刻苦一點,他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有一個端正的學習態度。但是很多時候給孩子們造成了一種困擾和錯覺。比如說正在創業的青年,創業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十個里有九個是可能會失敗的。這種情亂下,需要這個人有極強的理性和毅力。很多成年人也不一定具備。
用這個標準來要求孩子,不是很恰當,你要求一個小孩具備臥薪嘗膽的精神,和要求剛出殼的小鳥在天空翱翔一樣,不太現實。“刻苦”是一個品質,需要后天鍛煉出來,始于興趣,再不斷的探索適合自己的方法,之后就有了勤奮和堅持的力量。
“刻苦”事關信心
學習的果效在很多情況下,是跟當時的信心有關。有信心的時候,攻破一道難題是很有希望的。沒信心的時候,簡單的東西也能做錯。像心態,情緒,這些都和信心緊密相關。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一名最好的瑞士鐘表匠被脅迫著去給納粹制造一批高質量的鐘表,但是這位鐘表匠花了好多功夫,也沒能做出之前的水平,因為當時他的心境不一樣了,就是他的信心處于一個很低落的狀態。
在教育孩子好好學習的時候,即使你可能沒辦法讓孩子覺得,學習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但至少不要讓孩子覺得,學習可能是一件苦哈哈的事兒,相反的,學習和吃飯睡覺一樣正常。
很多偉大的科學家取得優異的成就,他們工作都是廢寢忘食的,但用刻苦努力來形容他們,就不太恰當,為什么呢,因為他們癡迷,對于手上的工作和事情,他們有高度的興趣和責任感,強大到已經超越了他們的生理需求,這不能成為苦。這和現在沉迷于電腦游戲的小孩是一個意思,他們沉迷進去也能做到不吃飯,不睡覺,但不能叫刻苦~
刻苦和迷戀都是做事認真的狀態,都付出很多的體力和心思,但是當時的感受和取得的成效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