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打卡第1119天)
? ? ? --燕子語呢喃
“你自己和老師說啊,今天什么沒做。”
早上,一個孩子的家長一進園所就開聲了。
“怎么了呀?”懷著好奇心,我笑著問媽媽。
“你問他自己吧,我先走了。”
“哦哦。”看著騎著電瓶車不見了的背影,我轉過來問孩子。
“怎么了呀?”
“嗯…嗯…嗯…”這個時候,這個孩子的老師走了過來。
“怎么了?”老師問他。
“我把作業本忘了……”聲音像是蚊子咬一樣,滿臉的不好意思。
“為什么會忘了呀?”
“媽媽沒有提醒我。”
“這作業是誰的事呢?”
“我的。”
“那和媽媽有什么關系呢?你的事情要你自己記住,對嗎?”
“嗯嗯”。
這是一件小事,我還記得,當年我的女兒上小學,原先我總是會幫她收拾,幫她檢查,后來有覺察這樣不好,便著手讓她自己收拾。
這下子很長一段時間,忘了語文書有之,忘了鉛筆盒也有之,我便一次次地幫她送到學校去。
再后來,總是這樣送不是個事,便不送,當時心里是忐忑不安,這女兒會不會被老師批評呀?女兒在學校里沒有鉛筆寫怎么辦呀?好不容易熬到了放學回家,心里著急就問上了,這下子又讓女兒委屈的不行不行了。
只是此事之后,女兒忘帶學習用品的次數少了,最終收拾學習用品的事情就成了她自己的事情。
只是往后很長一段時間,我對于女兒的學習總是太過插手,導致女兒讀書學習都是為了我讀一樣,其實,這是我自己沒有守住界限的結果,只是這結果還未成定局,孩子在日漸長大的過程中,我們逐步退出,少插手他們的事情,我們各自的事情就會逐漸明朗清晰,只有分清了界限,才能守得住界限。
大人愛孩子,本無可厚非,把事情還給孩子,除了讓孩子學會成長,更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因為當你告訴孩子“你不行,我來!”和告訴孩子“你行,我相信你!”有著天差地別的效果,一個總是被否定的孩子學不會自信,而一個被信任的孩子,經由外在的肯定轉向內心的自信。
我們是家長,是孩子的引路人,這一盞燈是亮對了方向還是暗淡無光,方向不明?需要你我用智慧去指引,愿孩子們拙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