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古文觀止》是清人所編的文學讀本。之所以起名為觀止,是因為該書所選的均是從東周到明代讓人嘆為觀止的佳作,是歷代古文的精品。很多精通古文的學者正是通過這本書敲開了古典文學的寶藏。猶太人有句格言:“學習即重復!”《塔木德》還說,“只要把一本書念100遍,你就有能力讀懂世界上的任何一本書。” 他們認為: 凡是把一本書讀100遍的人,沒有一個人不成大器。
- 02 -
而在中國,有一個人就把《古文觀止》讀了100遍,最后成為了文學大家,他就是享譽文壇的大師——巴金!巴金老先生談他的寫作之路時反復強調《古文觀止》一書對他文學啟蒙的正要性:讀多了,讀熟了,常常可以背出來,也就能慢慢地體會到它們的好處,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調子。雖然當時也似懂非懂,可是我有兩百多片文章儲蓄在腦子里面,寫文章就比以前容易得多了.....。但我仍然感謝我那兩位強迫我硬背《古文觀止》的私塾老師。這兩百多篇“古文”可以說是我真正的啟蒙老師。我后來的創作都跟這個“啟蒙老師”很有關系。
- 03 -
而《古文觀止》這本書,對于很多初學者來說,閱讀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市面上的書很多的釋義是在文后,對應看起來很費事。生字拼音加的也不多,看時還要查字典,特別是越前面的文章,年代較早,看起來就很吃力。筆者自己就有過好幾次雄心萬丈開始,又垂頭喪氣放棄的經歷。所以今天借簡書這樣好的平臺,整理古文觀止全書的學習文本。自己學習也與簡友們分享。敬請關注《古文觀止學習專輯》
- 04 -
那么,我們今天學的內容是《古文觀止》第88篇《太史公自序》第二部分——司馬遷(兩漢)
壺遂曰:“孔子之時,上無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斷禮義,當一王之法。
(? 壺遂說:“孔子的時代,國家沒有英明的國君,下層的賢才俊士得不到重用,孔子這才寫作《春秋》,流傳下這部用筆墨寫成的著作來判明什么是禮義,以代替周王朝的法典。? )
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職,萬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論,欲以何明?”
(? 現在,您太史公上遇英明的皇帝,下有自己的職守,萬事已經具備,都按著適當的順序進行著,太史公所論述的,想要說明什么宗旨呢?”?)
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余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堯舜之盛,《尚書》載之,禮樂作焉。
(?太史公說:“對,對!不對,不對!不是這樣的。我曾從先父那里聽說:‘伏羲最純樸厚道,他創作了《周易》中的八卦。唐堯、虞舜時代的昌盛,《尚書》上記載了,禮樂就是那時制作的。 ?)
湯武之隆,詩人歌之。《春秋》采善貶惡,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獨刺譏而已也。’
(? 商湯、周武王時代的興隆,古代的詩人已經加以歌頌。《春秋》歌頌善人,貶斥惡人,推崇夏、商、周三代的德政,頌揚周王朝,并非全是抨擊和譏刺。’?)
漢興以來,至明天子,獲符瑞,建封禪,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澤流罔極,海外殊俗,重譯款塞,請來獻見者不可勝道。
(? 自從漢朝建立以來,直到當今的英明天子,捕獲白麟,上泰山祭祀天地之神,改正歷法,更換車馬、祭牲的顏色。受命于上天,德澤流布遠方,四海之外與漢族風俗不同的地區,也紛紛通過幾重翻譯叩開關門,請求前來進獻物品和拜見天子,這些事說也說不完。?)
臣下百官力誦圣德,猶不能宣盡其意。且士賢能而不用,有國者之恥;主上明圣而德不布聞,有司之過也。
(?大臣百官盡力歌頌天子的圣明功德,但還是不能把其中的意義闡述透徹。況且,賢士不被任用,這是國君的恥辱;皇上英明神圣而他的美德沒能流傳久遠,這是史官的過錯。 ?)
且余嘗掌其官,廢明圣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不述,墮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 況且,我曾經做過太史令,如果廢棄皇上英明神圣的盛大美德不去記載,埋沒功臣、貴族、賢大夫的事跡不去記述,丟棄先父生前的殷勤囑托,沒有什么罪過比這更大了。?)
余所謂述故事,整齊其世傳,非所謂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謬矣。”
(?我所說的記述過去的事情,整理那些社會傳說,談不上創作,而你卻把它同孔子作《春秋》相提并論,這就錯了。” ?)
于是論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禍,幽于縲紲。乃喟然而嘆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毀不用矣!”
(? 于是編寫《史記》。過了七年,我因“李陵事件”而大禍臨頭,被關進了監獄。于是喟然長嘆:“這是我的罪過啊!這是我的罪過啊!身體被摧毀了,不會再被任用了!”?)
退而深惟曰:“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
(退居以后又轉而深思:“《詩經》和《尚書》辭意隱約,這是作者要表達他們內心的思想。從前文王被囚禁在羑里,就推演了《周易》;? ?)
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
(? 孔子在陳國和蔡國受到困厄,就寫作《春秋》;屈原被懷王放逐,就寫了《離騷》;左丘明眼睛瞎了,這才有了《國語》;孫臏遭受臏刑之苦,于是研究兵法;呂不韋謫遷蜀地,后世卻流傳著《呂氏春秋》;?)
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
(? 韓非子被囚禁在秦國,《說難》、《孤憤》才產生;《詩經》三百零五篇,大多是古代的圣賢之人為抒發胸中的憤懣之情而創作的。?)
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于是卒述陶唐以來,至于麟止,自黃帝始。
(? ? 這些人都是意氣有所郁結,沒有地方可以發泄,這才追述往事,思念將來。”于是,終于記述了唐堯以來的歷史,止于獵獲白麟的元狩元年,而從黃帝開始。)
本文完結——
敬請關注《古文觀止學習專輯》,讓我們緊隨巴金大師的步伐,由此開始文學創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