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晚風清涼,我獨倚危欄,抬頭望月。
這照著萬村千城、萬水千山的月,從神話傳說中,從詩經楚辭中,從浩瀚的唐詩宋詞元曲中,悠悠地破云而出。
同是孤獨的星體,為什么萬物賴以生長的太陽卻不如這借了陽光的月亮那樣受人關注?同是夜晚出現的光明,為什么璀璨的群星卻不如一個月亮能那么持久地占據人類的心靈?
因為,人心似月。
月有陰晴圓缺,人也有離合悲歡;月圓時短,月缺時長,人生之不如意事也是十常八九;月與人都追求著圓滿與完美,卻總有缺失與遺憾。月的命運與人的遭際何其相似乃爾,月的愿望與人的心意又是那樣地契合相通。自然地,人對月便不由自主地有了同病相憐的身世之感、惺惺相惜的情感共鳴了。
人生難免離別。飛鴻倦旅,游子思鄉,他們不忍也不能去登高臨遠。
好在有月。
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見不到故鄉親人,回不了故鄉,也就只好把這明月當成故鄉了。如果這獨在異鄉的異客,在故鄉有過一段戀情。花前月下的山盟海誓還言猶在耳,溶溶月光下的那個閃爍著明眸、那個搖曳多姿的倩影仍記憶猶新。此時的新月如美人,“夜來似與君相見”,雖不再在“月上柳梢頭”時“人約黃昏后”,但曾經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相期相許相慰相勉的兩人,也還可以“天涯共此時”地望月懷遠,將一腔情愫、一顆春心寄托于明月,以消解彼此刻骨銘心的相思之苦。
月是孤獨的,人也是孤獨的。
月亮在浩渺的太空中形單影只了億萬年。“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每一個人都沐浴過皎潔的月輝,或朦朧或柔和或晶瑩的月光給過人無盡的遐想,但也讓人從小就耳濡目染了她的孤寂。當人從熱鬧的人群中回到清冷的個人世界時,尤其是陷入深沉的孤獨或對人生有了深刻的思考時,他就不能不對彳亍獨行著的月亮的落寞感同身受。
天上一個月,地上一個人,孤獨的一個月兒完全是孤獨的一個人兒的照影。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人生是一次孤旅,我們大都走在寂寞的時空里。孤獨,其實便是人與月共同的命運,是人與月共有的生命特征。
月懸浮于一無所依的夜空中的那種無著無落,不正像人為了生存為了生活甚至為了生命而不斷奔波勞碌的漂泊嗎?人固然可以為自己建造房屋來安身立命,卻很難為自己浮躁的心靈、失衡的心態、難填的欲念、不安的靈魂、茫然的精神等安個歸宿。各種活動、游戲、文藝、哲學、宗教等等對于我們的個體生命而言,都只是種種暫時排遣內心寂寞的手段,也如這月,可以供人聊作一時的精神寄托。
人心恰似月心。
月升月落,月亮是天地間移動著的一面明鏡,下照著多少個無眠;月圓月缺,月亮是宇宙中變化著的一個精靈,啟迪了無數顆慧心。
群星燦爛,雖閃爍在夜晚,卻因為人的生命在本質上是孤獨的,所以很難引人共鳴因以寄情;太陽耀亮,雖孤傲于晴空,卻因為只圓不缺,又出現在人們忙碌的白晝,所以也不能讓人借以抒懷。
于是宇宙給人以月。由月亮去承載人的更微妙、復雜而又神秘的感情。讓佳人妝樓凝望,使詩人浮想聯翩,給游子思鄉慰藉……
月光如水,夜色漸深。我披著月光回到屋內,拉開窗幃,半室的銀光。
今夜的月光可會照著我如月一樣明媚的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