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今天介紹《像間諜一樣思考》的晨讀資料介紹,我突然想起我的研究生導師,以及王師兄和我的找導師的經歷。
先講講師兄的經歷。
師兄本科是非211和985學校的學生,他一心想考我們王老師的研究生,但客觀難度其實挺大的:(1)老師一年只招2名研究生;(2)老師研究生名額向本校或同是重本畢業(yè)生傾斜;(3)研究生不僅要通過統(tǒng)考,還要參加學院的筆試和面試。所以,他是這么做的:
1.提前兩年聯(lián)系老師。首先當然是通過各種渠道打聽到導師的郵箱和電話,開始各種陶瓷。老師沒怎么理他,畢竟陶瓷的學生有點多。老師也忙。
2.全國研究生統(tǒng)一考試結束后,他從河北坐火車來沈陽,想當面找老師溝通。老師的回復是,他出差不在沈陽。(事后老師告訴我們,那時候確實挺被王師兄誠心所打動,而且他的統(tǒng)考分數確實也過線了。他不見王師兄,是因為覺得這樣做,對其他同一屆申請當他學生的人不公平。所以,雖然老師不見他人,但是明白他的誠心和決心,并期待他接下來的表現(xiàn)。
3.師兄帶著忐忑的心來沈陽,失望而歸,但是,還是兢兢業(yè)業(yè)準備學院考試和面試。一切塵埃落定以后,我問過師兄,有沒有想過,到最后還是考不上老師的研究生,到時候怎么辦?他說,當時人是有點患得患失,自己確實起點比別人低,所以就是盡自己一切所能去努力。唯有這樣而已。
總結一下,師兄的經歷,就是六個字:目標,方法和行動。而我的經歷并沒有師兄這么絕地反擊的扣人心弦,整個過程就是一個上午決定了。具體來說,花了一點小心思,等了一個小時,聊了五分鐘。事后我回想,成功的關鍵在于那點小心思。
因為我是本校保研,只需要聯(lián)系好導師就沒有其它問題了。一,我沒有發(fā)郵件,二,我也沒有打電話或發(fā)短信,三,我更沒有提前早找老師的其他學生先套話。因為這些信息我都沒有,也不知道從什么地方能夠找到,于是我能想到的是直接去老師實驗室去“堵”他。現(xiàn)在想起,當時真不懂規(guī)矩啊。
早上九點多就去了,老師是有單獨的辦公室,一敲門,沒人搭理。我就在門前等了一會兒,還是沒有動靜。怎么辦,著急了,過兩天,再來找老師?心又想,像盲頭蒼蠅亂撞,不是辦法啊。我就在實驗室左看看,右瞧瞧,整個實驗室靜悄悄的,哎。無奈之下,我就從四樓老師的辦公室,往一樓出口方向走了。走到門口,我看見傳達室大姐在值班,我突然想到,也許她會知道老師在不在實驗室(因為實驗室只有一個出入口,而且王老師在實驗室十幾年了,大姐肯定會認識),我就問:“大姐你好!請問王老師今天來實驗樓了嗎?”“來了呀!”“但是我在他辦公室等了好長時間,沒有人在啊。”“這我就不知道了。”“他是不是出去辦事情了?你看見他又走了嗎?”“沒有吧。我沒看見他出去啊。”
經過這幾個回合的對話,我就猜,老師有沒有可能是還在實驗樓里,只是不在自己的辦公室里而已?我又登登登上四樓,在老師辦公室門前等著(我也不知道去哪里能找到他,我自己也不敢亂跑,就選擇還是等在老師辦公室門口。)
偶爾有別的老師經過,他們就很奇怪地看了我兩眼(大概是猜這個同學是不是犯什么錯誤,一直被罰站),就走了,我也特別尷尬,只能硬著頭皮等。等了快一個小時,老師終于出現(xiàn)了。原來老師去別的老師的辦公室商量事情了。正好剛剛覺得我很奇怪而多看我兩眼的老師又經過,他開玩笑地跟老師說:“王老師,這個學生像被罰站似的,在這里等了好長時間啦。”老師一聽樂了,回了一句:“我可沒罰她”,然后還意味深長地補了一句,“剛剛走開其實也巧合,沒想到遇上一個愿意等的學生。”
老師把我請進他的辦公室,聊了幾句,他就同意收我當他學生了。
我的導師經歷,如果要總結,就是:辦法總比困難多。想獲得有效信息,有花心思,細觀察,去揣摩,總是會有收獲的。
以上,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