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面對著兩款功能相同但外形設計有差距的產品,我們總會覺得那款好看且吸引人的產品,往往會更好用。舉個例子,就好比寫這篇文章所用的MacBook,其實跟其他品牌諸如聯想、Acer等功能類似,甚至MacBook的功能還不如其他品牌的電腦多。但因為其出色的外形,往往很多人會覺得MacBook更好用。
我們都知道,具有吸引力的東西一定比丑陋的東西更討人喜歡。但是為什么它們會更好用?而關于這個問題,也曾有前人做過相關研究:
1990年代初有兩位日本的研究人員研究了不同的自動提款機(ATM)控制面板配置,這種自動提款機提供我們24小時的簡便銀行服務。所有形式的提款機在功能、按鍵總數和操作方式上都相同,只是有些按鍵和螢幕安排得很有吸引力。其他的則沒有吸引力。真令人驚訝!這兩個日本人發現具有吸引力的提款機使用起來更加順手。以色列科學家諾姆?崔克廷斯基(Noam Tractinsky)對此表示懷疑,在以行動導向,不管美不美的以色列人中更加嚴格地重復進行了該實驗,結果不僅和日本人的結果一致,而且更加明顯。
那么,美是如何影響物品使用的難易度的呢?怎樣來闡釋“美”與“功能”之間存在著必然聯系?很簡單。如我們所知,情感改變人腦解決問題的方式,而審美又能改變著我們的情感狀態,所以以上的問題就解決了。
也許你閱讀到此有點懵。下面就解釋一下:有些人認為情感是人類進化所遺留的動物天性,認為情感是麻煩的東西,需要理智和邏輯思考來克服。而且大多數研究都關注諸如壓力、恐懼、焦慮和生氣等負面的情緒。但現代研究完全推翻了這點,科學家告訴我們,高等動物的情感要比原始動物更加豐富。情感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者極其重要的角色,引用唐納德·A·諾曼《設計心理學3》書中的闡述:認知負責詮釋和理解世界,情緒則讓你對此快速地做出判斷。也就是說,情感能幫助人們做決策。
另一方面,心理學家愛麗絲?伊森(Alice Isen)和她的同事指出,快樂可以擴展思路并促進創意思考。伊森發現當要求人們解決的難題需要「跳脫框架」進行不尋常的思考時,送他們一份小禮物(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禮物,但足以讓他們感到愉快),他們就會做得更好。當你心情愉快時,你會更善于進行頭腦風暴或驗證多項選項。讓人們心情愉快并不需要大費周章,伊森所做的就是讓人們看幾分鐘的喜劇片,或給他們一包糖果。可見,正面積極的情緒是學習、好奇心和創造性思維的關鍵。
我們早就知道人在焦慮時,思路會變狹窄,專注集中在與問題直接相關的方面。雖然這有助于逃避危險,但不利于富有想象力的思考,也不利于發現解決問題的途徑。伊森的結果表明,當人們輕松愉快時,他們的思路會拓寬,變得更有創造力和想像力。
這些和其他的相關研究結果都揭示了美學在產品設計中所扮演的角色:美觀的東西使人心情愉快,這種感覺反過來使他們更具創意思考。那么情感如何讓產品好用?很簡單,就是讓人更容易找到所面對的問題的答案。
就大多數產品而言,如果你一次嘗試不能達到預期效果,最自然的反應就是再繼續試試看,只是要多花點力氣。然而市場上現在有很多電腦控制的產品,不斷重復同一樣的操作不太可能會帶來更好的結果。正確的反應是尋找別的解決方法,而緊張或焦慮的人卻很可能傾向于再次重復相同的操作。這種負面的情感使人把注意力集中在問題的細節上,而如果這種注重細節的策略不能解決問題,他們就會變得更加緊張焦慮,注意力也會更加集中在那些繁瑣的細節上。我們可以把這種行為和那些面對相同問題但是處在正面情緒狀態的人做比較,后者傾向于尋找別的替代方法,同時這些替代方式極有可能帶來滿意的結果。因之,緊張焦慮的人會抱怨遇到的困難,而輕松愉快的人甚至記不得有什么困難。換句話說,開心的人會更容易發現問題的多種解決方式,因而能容忍小的困難。
基于以上的闡述,我們可以明白:美的東西能讓我們感到愉悅,從而產生正面情緒,在產品使用的過程中會更容易發現問題的解決方法,從而忽略了產品一些不好的使用體驗,產生其更為好用的感覺。
有吸引力的東西更好用,同樣在互聯網產品中也能夠明顯體現。比如我之前做產品助理時負責的某一刻產品XXX3.0,比原來2.0版本最大的不同就是界面設計上大大改進。上線之初也得到很多用戶的好評。但可惜其一開始在做減法時,減去太多重要功能,以至于部分資深用戶對功能使用上頗有不滿,許多重要場景的功能因種種緣故也未能及時補上,而后來也沒機會再把該產品繼續做下去。甚是可惜。可見,功能不完善的產品,縱使有美好的外觀也只是虛有其表。另一方面,對應情感化設計中本能、行為及反思三個層次,外觀屬于本能層次、功能屬于行為層次,故兩者都不可或缺。
額...有點扯偏了方向。總而言之,這篇文章是想說明:為什么具有吸引力的東西更好用,相信看完以上內容,你已得到一個合理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