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起來,天陰沉沉的,兒子問:“是不是要下雨?”
“天氣預報說要下。”
于是兒子帶了傘出門。他對天氣變化比較敏感,因為怕生病會耽誤學習。穿衣服也挺注意,這么熱的天,還要在夏季校服外套個秋季校服,有時候看著就替他熱。
班里有空調,不過人多,加上教室門總有人出入,似乎空調的作用不大。他說后面的同學格外怕熱,總要開吊扇,正好在他頭頂上嗡嗡轉,吹得難受。可對方是女孩子,他又不好說什么,就自己披件衣服,感覺好一些。
出了門,風很大,走那一小段,雨傘差點被吹飛。校門口車多人擠,慢慢開車挪過去,還要二十多分鐘才能到單位。時間還早,只要沒有學校的路段,走得就比較順暢。
路邊大多是法桐,茂盛的樹冠在風中擁來擠去,有的路段能看到簡歐式的樓群,有的路段兩旁是雜亂的小攤,有的路段寬敞整潔,有的則雜屑亂飛。以前上班,騎車子十幾分鐘,現在開車,從城北跑到城南。
那天兒子忽然問我:“媽,咱們家算什么生活水平?”
“中等吧。”
“什么水平里的中等?”
“咱們這頂多算二線城市。”
“二線也算不上吧,也就算三四線。”
“所以我說‘頂多’啊。”
雖然近幾年發展挺快,也頂多算三線吧,最讓人頭疼的是空氣污染。按說綠化也做得不錯,到處是綠色,公園也不少,可空氣就是不好。主要是城東的幾家大型藥廠,南部的一堆小型化工廠,甚至兒子就讀的北部高中附近,也經常飄著刺鼻的氣味,到了晚上格外濃。據說是為了逃避檢查,都在晚上偷偷排放。一直說轉型,說治理,真要查未必查不到,睜只眼閉只眼罷了。有時不免為孩子們擔心,每天呼吸著這樣的空氣。
偶爾看到兒子與朋友的聊天記錄,談到在這里的憋悶壓抑,談到想盡早脫離這里的愿望。想想自己當年也是如此,高考志愿填得遠遠的,結果最后兜兜轉轉,還是在原地生活了幾十年。反而是孩子的舅舅,大學畢業之后想回來,因為特別優秀被留校,如今他在那所大城市生活的時間早已超過在家鄉的長度了。
有句話“外甥隨舅”,倒希望這是真的。并不是家鄉不好,而是希望他能夠多走走看看,開闊自己的視野與心胸,少一些瑣碎狹隘,多一些磅礴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