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兩個兒子的媽媽,一位普通的家長,面對孩子,大家有的問題我都會有。大兒子16歲,已經上高中,我41歲時生的小兒子愉悅,現在四歲半,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我都經歷了,所以今天我有資格與大家分享育兒經。
對兒子們我是比較注重規(guī)則的,卻發(fā)現身邊的孩子規(guī)則感不強,所以孩子們常常處在矛盾當中,比如:
我和大兒子說:去別人家做客,進屋要換托鞋,不要離開主人的視線,不可以上人家的床。可他的同學來我家從不換鞋,哪個房間都進,想上床就上床。大兒子小時候是和奶奶生活在農村,完全沒有規(guī)則界限的引導,所以在以后的小學、初中的生活中,我很大一部分的教育內容是改錯,也就是沒有規(guī)則意識的孩子處處被否定,孩子的自信心很難建立,所以孩子遇事常常無所適從。還好,他是比較溫和的性格,學習也比較好,我也及時幫他調整,不想讓他走向社會的生活很多波折。孩子在青春期也就是說14歲之前,給孩子建立規(guī)則、是至關重要的!以及家長學習教育的方法,都是要趁早。
小兒子愉悅出生時八斤四兩,算巨大兒,不得不剖腹產,起步比正常順產的孩子少了一個環(huán)節(jié)。所以從他出生開始,我就一直很注意他的感覺統合培養(yǎng),感覺統合關系到孩子的情商,情商是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商數。原本我是沒想送孩子上幼兒園的,想自己在家?guī)У叫W算了,可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環(huán)境的影響越來越大,我已經給不了他與人相處的能力了,因為我代替不了環(huán)境。我希望孩子能夠得到可以終生依賴的友誼,大家有共同的規(guī)則才能玩的長久。
我和愉悅說,每一件物品都是有自己的主人的,《弟子規(guī)》說“用人物,需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可來我家的小朋友,喜歡愉悅的玩具,就藏起來拿回家里。愉悅再去他家玩,發(fā)現了,又沒有和人家打招呼,給拿回來了。后來我又發(fā)現孩子把在幼兒園別人的美工作品拿回來。我對他說不可以,可孩子并不以為然,因為身邊的小伙伴這樣做了并沒有受到懲罰。所以說環(huán)境才是最好的老師,小伙伴就是孩子最重要的“玩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也是要選擇的。
那什么是規(guī)則?怎么建立規(guī)則?為什么要建立規(guī)則?很多家長都不知道什么是規(guī)則,那怎么幫孩子去建立呢?
給孩子建立規(guī)則不僅僅是讓男孩子更紳士,女孩子更淑女。更是讓孩子在成長的關鍵期,建立強大優(yōu)質的大腦!沒有規(guī)則感的孩子,他也不會聽指令。規(guī)則意識的建立有助于優(yōu)質大腦的形成的。孩子的思維模式是由家長的行為模式來引導的,你怎么跟孩子溝通,跟他相處,他就會形成什么樣的思維模式,家長的行為模式是由思維模式決定的,思維模式關系到大腦的活躍度。也就是說:孩子的起跑線,是建立在家長的觀念上的。
那規(guī)則怎么會關系到腦發(fā)育呢?腦活躍度是越高越好嗎?也未必,打個比方:兩個冰箱,大容量的肯定比小容量裝的東西多,可如果大容量的冰箱裝的都是蘿卜白菜,而小容量的裝的都是山珍海味,那是不是更有價值呢?這取決于家長的觀念。
有個家長找我咨詢,說孩子和大人說話的時候根本沒有眼神的交流,任性妄為,不聽指令,懷疑孩子有多動癥。我觀察后對她媽媽說:“孩子不是笨,也不是聽不懂,就是你沒有給孩子建立好規(guī)則,有些感覺統合失調。”媽媽說:“我都不知道你說的規(guī)則是什么!怎么建立?我們那個時候帶孩子也沒有地方可以學,又不知道該怎么去做,真的感覺都晚了。”我說:“現在開始不晚,成人如果關注了也不晚。”
各位很多家長是八零后,九零后了吧?現在已經做了爸爸媽媽,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就屬于那種家里的六個大人照顧出來一個孩子的,小時候注意的就是怎么吃啊,學習各種特長啊,卻忽略了規(guī)則的這個部分。
一所幼兒園、學校注重了規(guī)則,就會跟別的地方都不一樣,孩子們沒有那種拘謹,拘束的感覺,看上去很活潑很開朗,但是又讓你覺得很有規(guī)矩,有規(guī)則感。上了小學,這樣的孩子也會做老師的小助手,自理能力強,那個感覺真的是很舒服,會不一樣!
規(guī)則對腦的影響怎么理解呢?腦回路的形成是建立在經驗上的。舉例:《雪地里的小路》最初在白雪上走的人,可能會不知道從哪里起步,會思考一下原來的路在哪里,慢慢走的人最多的那一條就會成了路。再后來的人,就不用思考,直接按著路走下去就行了,對吧?
就是家長幫孩子建立了規(guī)則,孩子的腦神經就會形成一條通路,讓孩子知道規(guī)則是什么,底線在哪里,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每次都按照這個規(guī)則做,腦回路就能形成,從小就給孩子建立一個界限,知道底線在哪里。這樣的孩子就會處事得體,彬彬有禮,讓人覺得和這個孩子相處很舒服。孩子遇事時,馬上知道應該如何應對,會把握分寸,守住底線。
沒有分寸的孩子,就會隨心所欲,遇事很莽撞,魯莽就會出錯。這樣處處被排斥,也會增加“腦耗能”,也就是孩子要用很多精力來應付沒有規(guī)則帶來的麻煩事上。想怎么樣就怎么樣,那不是自由,沒有底線是很危險的,就有可能就會造成很嚴重的后果。
2018年11月2日央視新聞公布了重慶市公交車墜江案的視頻,一個女乘客由于坐過站了,沒能及時下車而與公交車司機發(fā)生互毆而致使車輛墜入長江。15個生命墜入江中,無一生還。這女人和司機有一個有底限,悲劇也不會發(fā)生。我們再吸取教訓,15條生命也回不來了是嗎?
規(guī)則的建立,其實是最大程度的,在保護我們的孩子,會讓她在一個范圍里面充分享受自由,同時又是非常安全的。我記得曾經有人說過什么叫自由?自由一定是不傷害別人不侵犯別人的利益的情況下,去做你想做的事,所以它有一定的底線。“你可以盡情的揮舞手臂,但不要打到別人!”
如果不去顧及別人,只是自己享受,那不是自由,這樣做不知道后面會發(fā)生什么,或者說會給自己帶來什么!真正為孩子的安全,就要從小給孩子建立規(guī)則,讓孩子做任何事情要有底線。
孩子在小的時候,其實所有的規(guī)則就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基本上沒辦法跟他講道理,而且在這個時候也不能去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更重要的是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在確保孩子安全的情況下,不阻止,不打擾。
這句話要怎么去理解?不阻止孩子,不打擾孩子不代表不給孩子養(yǎng)成好習慣。
比如吃飯,在孩子幾個月會坐了,吃飯的時候就把他放在他的餐椅上,吃飽了或不想吃了就下桌,不在飯桌上玩。一直這樣做,就不會讓孩子看著電視吃飯,玩著玩具吃飯,追著跑著喂飯等。等一歲半以后,孩子可以和大人一起按頓吃飯了,告訴孩子用筷子的禁忌,還要有個重要的規(guī)矩——老人坐好再開始全家開動,學會尊重,建立良好的家風,這就是吃飯的規(guī)則。
我在青島工作時,有一次學校領導請客人吃飯,讓大家陪同。有一位同事,平時工作很努力,也很聰明,但那天客人和學校領導后進到餐廳,她坐在飯桌的主要位置上,都沒站起來。用餐時喜歡哪個菜也不管不顧的往自己那面轉……盡管這個年輕人很努力,可因為這次吃飯她很失禮,大家對她的印象大打折扣!她在家是獨生女,家長非常重視她的學習,能力也很強,卻在生活上凡事把孩子放前面,比如吃飯,買東西等,都是她想怎么樣就怎么樣,所以造就了她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
孩子在家,到時間了要睡覺,八點半上床比較合理,不影響第二天上課。衣服放在哪里,鞋子擺在哪里?要不要講睡前故事?這些都是規(guī)則。
孩子在四歲之前,家長的榜樣要做好。比如:玩兒完玩具,你不是非要讓孩子收,家長在收的過程當中要跟孩子說好:“我們現在把這些都收好,我們去睡覺。”其實這個時候更多的是家長做給孩子看,以身作則,做示范,因為孩子的模仿性非常強。慢慢的在他的概念里面有這樣的一種意識,有這種習慣。
小學的孩子還要自己整理好書包和明天要穿的衣服,要用的東西。這也是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規(guī)劃能力的培養(yǎng)。當孩子逐漸長大,就開始要有意識的規(guī)范行為:
比如你下班回來包放沙發(fā)上,孩子很想去翻,因為他很好奇,很想知道包里面是什么。在孩子第一次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家長就告訴孩子:媽媽的包,不可以動,這是我工作出去要帶的東西,要把包的拉鎖拉好,包放起來,而不是不去管他。
當孩子經常翻你包的時候,有一天他就會去翻別人的包。那時家長就會說:“哎呀,不可以動阿姨的包!”可是這個時候你跟他講,他不知道為什么!因為在他的概念里面包都可以動啊,所以說,什么叫規(guī)則?這就叫規(guī)則。
有的家長覺得家里的抽屜,孩子隨便可以翻。這個想法也是不對的。如果這個抽屜是孩子裝玩具的,可以。如果抽屜是爸爸媽媽用的,當孩子要打開的時候,他可以打開看一看,告訴他這個是媽媽裝什么的,這個是爸爸裝什么的,這個抽屜是不可以動的,這是哥哥的,然后就把它關好,你只可以動自己的。別人要動孩子的玩具時,也要和孩子打招呼,這也是規(guī)則。
如果孩子在家里隨心所欲,當他到別人家串門的時候,孩子就沒有界限意識,不知道在哪些地方要去守規(guī)矩,待在家里的習慣,到別人家也不會有改變。
再說說床上,穿外衣不能上床,不洗臉不洗腳不可以上床,不可以把腳踩在床頭上,腳更不能放在枕頭上。別人家的床更不可以上!臥室,書房都是別人私密的地方。
如果孩子學習很好,個人能力也很好,但是在這些生活細節(jié)的部分家長忽略了培養(yǎng)這些規(guī)則,影響了孩子以后的工作生活多不值得。現在孩子的智商都差不太多,細節(jié)往往決定成敗。我記得看過一篇關于成龍的文章,他為什么能夠成名?當初他的師兄弟很多,就是他在上老板的車的時候把鞋上的泥在車外抖一抖,這個細節(jié)讓他得到了一個被培養(yǎng)的機會。
也許很多家長會說:等孩子長大了就好了。我覺得孩子一些好習慣、規(guī)則意識的建立要盡早在家庭中完成,千萬不要抱著僥幸的心理,覺得長大就好了。長大好了往往是他吃了虧的時候才能意識到,如果沒有吃虧,怎么意識到?可是等孩子吃了虧,會付出什么樣的代價呢?往往是我們沒有辦法預估到的!所以說一定要從小給孩子建立這樣的規(guī)則意識。
家長往往是事先沒有告訴孩子,什么是可以,什么是不可以的,當孩子違反的時候,糾正孩子的時候又沒有耐心,帶著脾氣,指責抱怨,往往這時候改不過來,凡事都要抓住第一次。小時候覺得什么都隨便,長大了又覺得這行為不好,又想去糾正,糾正時又不能很好的給孩子說明,這就造成了親子關系的緊張,影響和孩子之間良性的溝通。
所以,孩子一定要在很小的時候開始養(yǎng)成好習慣,不斷的規(guī)范行為,如果事先沒給給孩子建立,現在孩子三四歲甚至七八歲了,這個時候家長必須有耐心,心平氣和的,慢慢的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是什么?如果做不到會被懲罰,懲罰又是什么!慢慢的給孩子規(guī)范,把這個規(guī)則意識建立起來。
在愉悅成長的過程中,也遇到過完全沒有約束,沒有規(guī)則的孩子。比如:大人做面食,小孩子都有興趣來參與。給他一塊面,去一邊玩是大多數家長做的。我讓愉悅站在面板邊上,幫我的忙。孩子胳膊短,把面粉弄在身上是正常的。可是絕對不能拿面粉當沙子揚,故意抹滿身等等。
有小朋友來我家玩,反客為主,他的玩具是他的,我家的玩具也是他的,臥室瞬間變沙灘,玩具滿天飛。那樣的情況下我約束愉悅是沒用的,兩個孩子完全沒有規(guī)則和界限。后來我強行的不帶愉悅去沒有規(guī)則的小朋友家了,小朋友當然喜歡肆意妄為,完全不限制的環(huán)境,他可以盡情的搞破壞。可如果放松到沒底線,孩子自由的沒了邊界,那就未必是好事了,習慣絕對不會因為長大了就會好了。我想我在別的媽媽心里也是覺得我矯情吧!
事實也證明,愉悅后來再找朋友,就不會相處了,變的敏感,愛哭。因為不知道怎樣守好自己的度,畢竟完全放松沒邊界是不可能的。或者說,大家對自己的孩子和對別人家的孩子標準是不一樣的吧。
那人與人既然是有邊界的,我們來共同來遵守的就是規(guī)則,規(guī)則的底線就是法律。
公共場合的時候同樣要告訴孩子,垃圾不能 隨地丟,買東西要排隊,過馬路要走斑馬線等。這些是最基本的規(guī)則意識,雖然守規(guī)則需要做的都是些瑣碎的小事,很多大人會都會忽略,可通過孩子的行為可以看到一位家長的素質,一個家庭的家風哦,涉及到家風還能說是小事情嗎?我們從孩子身上就能夠看到大人的意識。
會開車的人有沒有一個體會?不愿意去農村,特別是鄉(xiāng)鎮(zhèn),車輛亂停,電動車亂竄,很容易發(fā)生事故。嘴上報怨:真沒素質!自己還亂停亂放!其實是鄉(xiāng)下交警少,有僥幸心理的人多罷了。道德規(guī)則當還沒有上升到法律的層面時,很多人就會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可一旦車毀人亡,一切就都晚了!
《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意思是:“君子明白了這個道理,所以小心謹慎,因為他們知道會有沒有見到的,擔心害怕,因為他們知道會有沒有聽到的.隱藏的會沒有見到,細微的會沒有察覺,所以君子在獨處的時候會謹慎行事.”
帶孩子去超市買東西,你會看到有的孩子看到東西就想撕開包裝吃,大人會覺得反正我拿的這個包裝去付款就可以了,其實這個是不可以的!要告訴孩子交費以后才可以吃。有的孩子拿個東西不想要了,隨手就放到別地方,這是不可以的,要帶孩子把這個東西送回原來的地方。
有時就是大人自己在違反規(guī)則,給了孩子錯誤的示范。
如果去看電影,就不能大聲喧嘩,把垃圾隨手帶走。再如去銀行,乘地鐵,坐公交,去商場里邊購物、娛樂,用餐等,所有這些規(guī)矩都要守好。
再比如:有人為你服務的時候,如果家長會說謝謝,孩子自然就會去學,如果家長都沒有這個意識,什么都覺得是應該的,孩子也會覺得都是應該的,因為沒有人教他。家長不會尊重別人,孩子也不會的。
有次家長問我:“孫老師,我知道應該給孩子建立規(guī)則,怎么判斷規(guī)則的標準呢?”
我說:在公共場合我們看到的別人,你在那個當下,你覺得是舒服的,還是不舒服的,會不會有個判斷?當你看到別的孩子的一些行為,是讓你覺得不舒服,甚至有一些厭煩的時候,那個行為一定是違反了規(guī)則。觀察別人的家長和孩子在怎么互動,都有些什么樣的行為,如果你覺得不妥,那么就告誡自己的孩子不要發(fā)生這樣的行為。
如果孩子在外邊違反了一些規(guī)則,不要在公共場合,對孩子發(fā)脾氣,大喊大叫,要溫和而堅定的告訴孩子:這個不可以哦!
有時家長會護短。如果孩子違反了規(guī)則,你不去提醒,過后再跟他說的時候,他是沒有感覺的,過了時效性了。
就在那個當下,告訴孩子的時候是有方法的:
首先,在出家門之前就要跟孩子有個約定,要到哪里去,要去遵守什么規(guī)則,哪些事不能做。
當孩子有違反的時候,用眼神去看到他,非常溫和的告訴孩子:還記得我們的約定嗎?很溫和、很堅定的的提醒一下。如果你事先跟孩子打好招呼了,其實大部分孩子在這個時候是有意識的。
如果孩子沒有意識,還繼續(xù)違反規(guī)則,甚至都打擾到了別人,那就把孩子帶離那個環(huán)境,蹲下來跟孩子講,他錯在哪里。
你要溫和而堅定說:你再去那樣子的話,那么我們就馬上離開!或者你將得到什么樣的懲罰。這樣的行為是不可以的,不被允許的!再把他帶回到環(huán)境里來,基本上大部分孩子都能做服從那個當下的場景。
其實更多違反規(guī)則的往往是家長,很多時候不是孩子做不到遵守規(guī)則,而是家長定了規(guī)則之后,自己就違反了,是家長自己做不到。家長做不到,就沒有辦法去要求孩子了。孩子也一定是有樣學樣啊,其實與其說給孩子建立規(guī)則,不如說先給自己建立規(guī)則,家長自己做到。
家長自己做到其實是第一位的,是第一重要的,做到了你才有辦法規(guī)范孩子,你才有辦法給孩子做出一個榜樣!以身作則。我們不給孩子建立規(guī)則,不想約束孩子,其實是不想約束自己。
我們前面已經講的很清楚,建立規(guī)則對于孩子是多么的重要,不只是大腦的構建,孩子總有一天要離開家長,走向社會,你不約束他就有人去收拾他。或者說家長給孩子建立好規(guī)則意識,是最大限度的保護自己的孩子,讓孩子更安全,當有一天別人來替你收拾他的時候,規(guī)范他的時候,其實那才對孩子是一種很大的傷害。
如果你真正的愛孩子!讓孩子有安全感,不只是在三歲前不要和孩子分離,多欣賞孩子,多鼓勵孩子,其實安全感還有一點更重要的,就是給孩子建立規(guī)則意識,真正的保護好我們的孩子,讓孩子在安全的范圍去做事,讓他心靈自由,行為規(guī)范,這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而不是去放縱孩子,溺愛孩子。
如果太溺愛孩子,讓他無法無天,可能你會說:有那么嚴重嗎?
或許我看到的案例太多了吧,在很多的個案里邊,傷害不可逆轉!并不是在這里給大家說的多么的嚴重,危言聳聽!是真心的想告訴各位家長,一定要讓孩子有安全的意識。先有規(guī)則意識,有界限、有底線。遠離垃圾人,不做垃圾人!
如果給孩子建立規(guī)則,又不去執(zhí)行,那就叫做——放縱!那個放縱的結果就是溺愛了。有句話說“慣子如殺子!”
上次在幼兒園里講完了這節(jié)課,園長給了我幼兒園的規(guī)則——
規(guī)則意識對每個人都很重要,關系到以后的為人處事,在社會關系中會不會受歡迎。規(guī)則意識是從小的時候培養(yǎng)建立的,環(huán)境影響很重要。在幼兒園里我們經常說的給孩子自由,自由是精神上的自由,不是行為上的自由,不是允許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大的規(guī)則就是:
1不能傷害別人,不能打擾別人.
2不允許破壞環(huán)境。
3不能傷害自己。
在這個大的規(guī)則范圍內又分出很多規(guī)則:
比如在教室輕輕走路,小聲說話,不能打擾別人工作。
幼兒園的東西歸所有人使用,誰先拿到誰先用,后來者要等待。
從哪里取的工作要放回哪里去“歸位”。
得到別人幫助要說“謝謝”。請求別人做事情要說“請”“謝謝”。
不能打斷別人說話……等等。
這些規(guī)則都是潛移默化給孩子的,不是每天只是將規(guī)則講給孩子聽,而是當看到孩子有違反規(guī)則的事情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引導~~并且所有的規(guī)則大人首先都是要做到,才可以給孩子做好榜樣。
人是孩子成長環(huán)境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和孩子相處的每一個人都會給孩子這樣那樣的影響,所以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首先自己要先成為那樣的人[微笑]
這個話題呢,我就給大家分享到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