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飛速發展,越來越多農民的土地被依法征收,農村越來越多人成為失地農民,那么,失地對于農村而言,究竟是好是壞?在筆者看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失地亦然,無法用簡單的好或者簡單的不好來形容。
對于失地農民而言,有著失地養老保險金,年邁者養老無憂,他們無需考慮今天下雨會不會影響收成,明天需要淌水,后天又要漚肥,沒有了土地的羈絆,老年人可以閑下來,輕輕松松度過退休時光,安享晚年。至于年輕人,正因為年輕,能拼能闖,他們向外外面的世界,土地對他們而言是個包袱,種地對于他們而言遠沒有外出打工、見識外面的世界讓人心動,以往只能在農閑時外出零碎打工,掙點零錢,更多的時候要守著這一畝三分地哪里也去不了,更何況收成需要考慮多方面因素,只能勉強溫飽,沒有了地,反而讓他們沒有了束縛,有更多的時間去過自己想過的生活。這么看來,失去土地,是件好事?筆者看來,未必如此。
沒有了可以拴住青壯年的土地,他們就開始向往外面的世界,與此同時,留守老人與小孩越來越多。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事情越來越力不從心,60歲對于失地農民來講是個分水嶺,現在很多失地農民往往都是一家里年輕人外出打工,只留老人在家看孩子,很多老人可能還因為生病等種種原因行動不便。至于小孩子,在最需要父母的年紀,父母外出打工,他們雖在爺爺奶奶身邊,有著家人陪伴,但總歸是遠離父母,內心總有些許孤寂。失地農民里的留守老人兒童物質上不缺,但是精神上的孤獨,是無可避免的。
失去土地后,不僅是留守老人兒童存在問題,村集體經濟發展同樣存在問題。完全沒有土地,如何發展產業?如何爭取項目?退一步講,哪怕是爭取到了項目,又要在哪里興建?產業建起來了,又有多少人愿意在農村這小小的地方打工?工資高了工人會多,但是要求更嚴,曾經的農民能否達到標準?工資低了又有幾個年輕人愿意在這里久留?從長遠來看,失去土地,對于農村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是極為不利的。土地是農民的根,短期來看,征地帶來的經濟收入讓人心動,但是從長遠的角度,卻未必是件好事。
對于農村而言,失地有好有壞,短期是好的,但是長遠卻不然,尤其對于失去全部土地的村,必須謀一條新的出路,否則后續發展堪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