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時間,陷入到了焦慮之中。
即便有朋友在旁安慰,師長們在耳邊叮嚀,卻依舊無法擺脫這種讓人無奈卻又不得不承受的狀態(tài)。
最大的原因,還是在于自己工作的問題。
年中,離開上一份工作,回到省城接受了一份讓家人都滿意,而我自己卻不知是否喜歡的工作,離開了北京這個我十分喜歡的充滿機遇與挑戰(zhàn),以及讓人永不停歇和不敢停歇的不停學習的城市,我的心中對未來的不可知,對在北京已經形成的自己的那幫志同道合的朋友圈子,對自己曾經工作的經驗,需要統(tǒng)統(tǒng)劃傷句號,而給自己的未來,添上一個問號。
我這么做,對嗎?
我這樣做,好嗎?
我是那樣一個追求挑戰(zhàn)的人,卻放棄了一個充滿挑戰(zhàn)和自由翱翔的環(huán)境,變成了一個我曾經最不屑,最討厭的人,是一件壞事嗎?
我不知道。
焦慮的來源,即是未知。
身于職場之中,我們對自己的工作選擇,存在著焦慮,我們不知道,目前我們從事的這份工作是不是好的,或者說在現階段對我們來說,是否是最佳選擇?
我們能夠得到更好的成長嗎?我們的薪資待遇是目前我們能得到的最多的嗎?我們公司的福利是不是所有互聯網公司里最好的?
……
不知道,所以,我們焦慮。
倘若,我們獲得了更好的工作,或者職位,我們到底要不要跳槽?跳過去之后能不能得到自己夢寐以求的東西?不知道。
我,對現在的狀況,也不知道。
去年偶然機會獲得了一個看似不錯的省城工作的機會,那時的心境完全不同,覺得自己與其在北京呆,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機會,還不如回去,安逸的過好自己的生活,然后用閑暇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大約對北京沒有那么多執(zhí)念;而今,這大半年,在閑暇時間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自己的目標,過的十分充實而有干勁,雖然每日的日常工作瑣碎和無望到讓人麻木,可心境早已與去年不同,甚至希望自己能夠奮力一搏,讓自己有得償所愿的機會。
也許我早料到甚至打算好了,在五年或者十年以后回到家鄉(xiāng),卻不曾想這個機會來得這樣措手不及,以至于自己壓根沒有做好離開的準備。
是否離開,是否放棄眼前的一切,是否考慮沉沒陳本,自己的夢想是否還有實現的可能,放棄眼前的所有,自己往后是否會后悔呢?
渾渾噩噩,討厭做這個決定,更討厭每個決定,對未知的未來不明確的影響。
討厭自己掌握不了自己的想法,也討厭自己居然會為了曾經不屑的穩(wěn)定而舉足不前。
曾經以為這種生活方式是自己選的,卻沒想到,當初的選擇給予我現如今這么大的困擾。
蟲爺說,說好了要做不一樣的煙火,最后都只成為了僅有的幾種人,而且很喪的成為了自己最討厭的那種人。
把我自己曾經堅信的東西打碎,自己一直以來的堅持似乎就這樣被自己放棄。
而這其中最大的問題在于,其他人的生活方式,不是我自己選的,蟲爺認為這是件壞事。
可是,我曾經自己選的生活方式,恰恰讓現在的我陷入困擾和認知的放棄……這件事,卻無可厚非,是我自己選的。
焦慮,大概就是如此,你永遠不會知道你的選擇,到底是好是壞,也許你過去認為的壞的選擇,反倒成就了你將來的好結果;而你過去認為的好選擇,也許反倒成了以后自顧不前的困境。
未知,是我們的焦慮來源。
焦慮,也是一種恐懼,恐懼我們是否能夠應付活著就要應對的不斷變化。
袞袞諸公,悠悠眾口。
大家都在談論讀書到底有沒有用?在大城市還是小城市好?該不該堅持不靠譜的夢想?
……
其實,我們都害怕著可能性,卻也期盼著可能性。
我們害怕離開大城市,因為我們害怕萬一離開,我們就錯過了能夠成就一生的機會呢?
我們很多都不會不讀書,因為我們害怕萬一哪一天讀書真的有用呢?
我們堅持不靠譜的夢想,因為我們害怕萬一堅持到最后,真的成功了呢?
就如一期奇葩說里,思達曾經說,如果看到一個喜歡的包,卻買不起的時候,會不屑的說“呸,真丑。”
而我們,也會害怕,甚至會因妒而怒的否定一切的可能性和變化,我們害怕離開大城市,所以我們就想極力說服自己留下的理由,甚至不惜貶損,小城市一無是處,沒有理由待下去;
我們害怕工作穩(wěn)定對我們來說是一種牢籠,所以要極力說服自己不去做穩(wěn)定工作,而極力說服自己,穩(wěn)定工作都是混吃等死,對自己發(fā)展毫無助力;
……
我們選擇了一個,就害怕有其他變故,害怕改變的可能,因此為了讓自己堅信自己的選擇是對的,是好的,而放棄了接受變化的可能,斬斷我們所有的后路,只剩一條。
我不知道這條路是萬劫不復,也不知道是破釜沉舟,但只有斬斷了,似乎才能讓自己安心的走下去,哪怕到頭是懸崖也無所畏懼。
可,我們對變化的害怕,卻讓我們像在走獨木橋時,不斷鋸掉走過的路,連走錯后回頭到原點也沒有辦法,因為我們害怕,所以不能回頭看。
當我們焦慮時,是因為我們突然打破了往日的執(zhí)念,突然發(fā)現并知道了有更多的可能。
你要用無知的時候討厭的事情作為標準來衡量后來你知識豐富以后所面對的人生和世界,此時會出現一種落差,是你會造成自我困惑又說不明白的地方。
恭喜你們,長大了。
要面對更多的可能性,要不斷打破自己,要接受和面臨那么多復雜。
也許這種復雜,帶給我們恐懼和焦慮,可不能否認,也同樣帶給你成長的可能——成為你討厭的那種人的可能。
邱晨在奇葩說里說道,當我們變成我們曾經討厭的那種人:
可能我的父母看著我說,你這樣挺好;
可能我的朋友無奈的嘆氣說,你這樣也好;
可是我自己會對自己說,這樣不好!
對于父母,他們滿足;對于朋友,也許會無奈,卻又不會真正去干涉你的決定;而只有最后一句話,這樣不好,才會真正改變你的態(tài)度。
挺有趣的是,奇葩說里,這一道辯題的正反雙方,恰恰是不同的層次,不同的年齡段,恰恰代表的是兩個群體:奇葩王這一方,代表的是還在成長的年輕人們,不畏風雨,按自己的心意而行;而導師一方,卻恰恰是歷經風雨,已經長成的智慧的代表,他們也許是給予忠告,也許是風雨后的建議,就如森林里的那兩條路,其中一方代表著站在十字路口亟待選擇或者還在路上未到終點的充滿好奇心的人,而另一方,則代表著他們已經做出自己的選擇,并且堅持走下去甚至走到終點后看到遠處的風景時,給予還在路上的這群人他們的經驗。
而,需要選擇的我們,面對這種選擇造成結果的無知,也是我們焦慮的來源。
焦慮,是因為我們還不知道,我們不知道這件事情。
我是想要穩(wěn)定的生活呢,還是想要拼一把之后不后悔的結果呢?
穩(wěn)定的生活對我是好的選擇嗎?
拼一把而最后失敗的結果是我能承受的嗎?
這份工作真的有我想的那么好嗎?
這么做,有什么意義?
青春的真諦就是無知。
很多朋友會認為青春最大的樂趣在于,我揮霍它,我不在乎,因為我不知道我擁有的是最珍貴的東西。
可同樣也會有很多朋友認為青春最無奈的是,我覺得我目前認為最珍貴的東西,不知道在今后會不會還是一如既往的在心中那樣珍貴。
我們對于不知道這件事,也不知道,所以我們是一個無知的狀態(tài)。
薇薇姐說到,如果沒有這樣的焦慮,沒有給自己一個好的暗示,那你還怎么活下去啊,孩子!
可我們依然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活著。
那,變成自己最討厭的意義何在呢?
大概是,我們從無知無畏,逐漸變成了有知而又無畏的狀態(tài)吧。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曾經若干年前的《宮》,今天偶然看電視,四阿哥和素言在一場變故后,使用手段,拉攏人心成功后,兩人之間對話一語道破:
“素言已經不是當初的素言了”
“那是變好了,還是變壞了?”
“是你更適合在這里生存了。”
選擇成為自己討厭的人,也恰恰讓我們從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狀態(tài),焦慮不已,無法決定的狀態(tài)逐漸有所改變,逐漸有所知,有所感。
在生活,在工作的磋磨中,生存下來。
而生存下來,活著,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即使我們成為自己最討厭的那種人。
你是討厭焦慮,還是討厭自己?
在研究生畢業(yè)找工作的時候,看到身邊的同學一個個想好了自己的出路,有了一份自己還比較滿意的工作,我焦慮不已。
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么,甚至不知道學了這個專業(yè),有何用處。
也不知道該怎么跟周圍這些朋友相處,我不知道他們的選擇是否正確,也不知道自己還有哪些選擇,對這些有著看似美好前程的同學,似乎有那么一絲說不出的討厭,討厭他們接受家里的安排,討厭他們沒有想過自己到底真正想要什么,也討厭自己空有一身叛逆的心,卻沒有一身叛逆的本事。
討厭,是因為你達不到。
當初喜歡互聯網,會對新鮮事物感到興趣,同樣也會憑自己的感覺去找相應的互聯網工作,可是我壓根不知道什么是市場,什么是營銷,什么是新媒體,什么又是產品和運營。
我沒有能力,我達不到我渴望的,或者說誤打誤撞覺得可能比較適合自己的工作;
對自己無知的焦慮,對自己從零開始的焦慮,對行業(yè)前途未知的焦慮……統(tǒng)統(tǒng),讓我喘不過氣。
現在想想,那段時間的負能量爆棚,真正的原因不在焦慮,而在于自己。
研究生專業(yè)上,并沒有取得十分突出的成就,沒有讓人一眼就能相中的才能,沒有在自己的研究道路上走的長遠;而選擇的新的工作領域,又因為自己從零開始,沒有能力勝任,甚至沒有能力去獲得工作,沒有嘗試認識更多優(yōu)秀的領域人才。
焦慮是表象,沒有找到工作的焦慮,是否要回去的焦慮;可最根本的,是討厭這個一無是處的自己。
焦慮,是成長這顆種子破土而出的地方
種子破土而出,需要打破那層種皮,還需要頂破土壤的厚重壓力;
蝴蝶破繭成蝶,也需要自身突破這外面的一層繭,打碎,然后重建自己;
這些,都是成長的過程。
焦慮,恰恰是這樣一層誘因。
焦慮,是我們對自己未有任何改變,未有任何長成,未有任何變化,一成不變的從生到死的無奈和不甘。
如果種子不愿意打破自己,打破土壤,沖破這一層壓力,那它可能就只會在土壤中安靜的死去,腐爛,永遠長不出樹,開不出花,更結不出果實。
曾經看動物世界里,有一種生在懸崖上的鳥,它們的幼鳥因為食物的缺少必須要跳下懸崖,去獲取更多的食物而讓自己活下去,五只小鳥,因為要活下去,而不得不跳,有的跳躍的姿勢很好,安全落地,沒有受傷,也緊跟著鳥爸鳥媽,有的落到懸崖里,受了重傷,不知道將如何死去,有的跳下來落在巖石上慢慢緩沖卻沒辦法讓自己停下來,而翅膀損傷,卻聽到了爸爸媽媽的呼叫而緊跟上家庭的隊伍……
它們,在焦慮中,糾結是否要跳,害怕跳下去后沒辦法活下去……可當它們跳下去那一刻,就與成長掛鉤。
成長就是你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之間的那條溝,你掉進去了叫挫折,你爬出來了,叫成長。
我們常常聽到父母長輩們對我們說:“你活到我這個歲數你就懂了”
而這樣,恰恰是我們討厭的地方,我們固執(zhí)的認為我們的路是自己選擇的,我們不愿意遵從別人的想法,不愿意按照他人的擺布去生活。
卻常常,會很容易成為一個擺布他人的人。
現在小一點的弟,妹們,即將參加高考,長輩們會讓我給他們一些建議,讓他們如何安心備考,如何給自己加油,讓自己最后一搏。
當初的我,不成長,因為我討厭那種以分數論英雄的觀點,我以為努力就夠了,不想成為自己討厭的那種追逐分數的人,也沒有把自己打碎,讓這些自己討厭的觀點,試圖進入自己的身體里。
到了現在這個年紀,有了一點經歷,看過一些書,曾經自己討厭的觀點,也會嘗試接受,逐漸變成自己討厭的那個人,又開始給予自己的后來人建議,成為他們所討厭的人,而他們,是否能把自己打碎,來接受我這一點點他們所討厭的觀點呢?
我們不得而知,似乎只有一邊成為自己討厭的人,一邊成為別人討厭的人……
才看到,我們成長的痕跡吧。
成長,無一例外。
成長無是無非,無好無壞。
即使我們成為討厭的那個人,甚至成為別人眼中心里討厭的那個人,成長依舊在繼續(xù)。
而與自己和解的過程,不正是:
我碎掉,然后迅速把那個擊碎我的東西,放到自己的身體里,然后重建。
嘗試自我的破碎和重建,不是決絕的反對自己討厭的事情,而是嘗試如何接納它,不是完全的不接受不理睬,而是去體驗一番,也許會給你創(chuàng)造更多可能!
陳銘曾經在“認真,你就輸了”這期辯題里提到過,讓站在對立面的我們,彼此換個角度去辯論,用幾個月去準備辯題,去調查,去研究,去了解,或許當我們站在對立面去想我們曾經的立論時,會產生更多的理解,會嘗試接納對方的意見,會了解更多自己曾經全盤否定的客觀事實,擴展我們的主觀世界范圍吧。
焦慮,讓我們認識到了我們亟待成長;
可焦慮,卻并不能幫助我們完成成長。
成長,需要我們自己有所行動,擦亮自己的心和眼睛,不是有意的忽略和無視自己討厭的人和事情,而是當看清楚,聽明白后,能夠擊碎自己,把那些討厭的東西,放到身體里,重建!
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進來的地方。
T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 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 。
——Leonard Cohen
而我則說:
焦慮,
是我們的裂痕,
那是成長可能發(fā)生的最佳土壤。
(作者:星雨小妖童鞋? 一名處于25-35歲的90后中年單身狗的焦慮)
更多精彩征文活動,在《上班這點事兒專題征文|焦慮,月經式爆發(fā)的情緒》
圖片來源于《奇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