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朋友問我最近有什么好看的電視劇推薦,我立馬想到了《覺醒年代》。他想上抖音刷刷看,我立馬故作玩笑:“這部電視劇不適合抖音上看,要上優酷一集一集品,還要拿出本子做筆記”。這是閑話,但確實是一部不得不看的作品。
我認為電視劇有兩種,一種是用來娛樂消遣的,另一種是給人帶來啟示、反思的。《覺醒年代》就屬于后者。
當打開優酷視頻追劇時,你會看到清一色的熱血彈幕“這劇看得我熱淚盈眶”、“愛我中華”、“歷史知識不夠,現在開始補回來”等等,這不僅僅是說說這么簡單,正如善引人入坦途,惡引人入迷津。它所激起的是人們心中的一抹希翼,讓我們看見百年前先輩的精氣神,從而帶給我們一些啟迪。
《覺醒年代》的故事背景聚焦在1915年到1921年,以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和共產黨成立三件大事為主線,講述了以陳獨秀、李大釗、胡適、蔡元培、魯迅等人為了尋求中國出路而探索的故事。在當時的年代,整個社會和經濟制度已經腐朽了數百年,絕不可能有積極的建設。中國面臨著外強入侵與帝制復辟的風險。此時的中國就如魯迅在《吶喊》里面說的那個比喻。
在一間鐵屋子里,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很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灰,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吶喊》。
此時的中國需要少數清醒的人站起來去肩負責任,扔一顆炸彈去驚醒國人,所以他們來了。
有了電視劇開頭一幕,陳獨秀問李大釗愿意一起尋找一條救國的道路嗎?李大釗回答“我愿意”。
在這場新文化運動中,風起云涌,有很多有名、不知名的先進人物。
有一個很關鍵的人物,蔡元培。
也是我此劇最欣賞的人物,歷史上的蔡元培是存在歷史爭議的,后來甚至成了國民黨“清共黨”的助手,但最終認清國民黨面目而轉身走向支持共產黨的道路。
劇中的他是一個充滿人格魅力的人,在面對小事上有和稀泥的藝術,在大是大非面前又有自己堅定的立場。
他主張的思想:“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對于意見不同者,給予機會、舞臺。
劇中保皇黨分子辜鴻銘對于陳獨秀、李大釗、胡適所倡導的新文化極為反感,多次公開辱罵,對于新文化在北大的傳播構成了極大的影響。后來在權衡是否撤銷辜鴻銘的教授職位時,蔡元培給了他一個月的時間證明了自己的價值。最終辜鴻銘也被他的人格魅力折服。在外對誰都是懟天對地,唯獨對蔡元培一口一個“蔡公”、“蔡公”,極力維護。
蔡元培的教育觀也十分先進,在他就職演講上可見一斑。
他認為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不是育器,他說“教育的目的是幫助被教育的人,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份責任;而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的器具”。
這段話就算放在今天也如此警醒。
可以說,他是一個終身在尋求中國出路的愛國者。前期他參加辛亥革命、為新文化運動提供支持和舞臺,后來因為階級眼光局限做了一天壞人,最終醒悟了,并用余生去贖罪、去救國。
與蔡元培溫文爾雅的人物形象相比,作文新文化運動的總司令陳獨秀,性格則更具有鮮明性。
劇中一句“出來研究室,便入監獄;出來監獄,便入研究室”讓人十分印象深刻。以前認識他完全是因為那句“陳獨秀,你坐下“的網絡用語,至于他為何“秀”,卻一無所知。
如今才明白他的秀是一種灑脫,一種對反動派無所畏懼的精神。作為新文化運動的總司令和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領導人,沒有他這個先起者開辦《新青年》,很難想象當時的中國是否還有另一個陳獨秀去做這顆炸彈,很難想象中國是否還會有如今之盛世,他值得后人謹記。
同行者李大釗,一個被毛澤東譽為“真正的老師”的人。在加入新文化運動前就已經開始廣泛閱讀馬克思的相關著作,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他為人低調內斂,卻對底層民眾飽含深情。
劇中他為了幫助工人葛樹貴,掏出家底,提前預支工資,連自己的孩子要出去吃一頓都只能咬咬牙對孩子說:“家里做的餃子好吃”。
他深入工人階級做演講,與他們共同吃喝,踏實地走著群眾路線。在新文化運動中他沒有陳獨秀亮眼,卻是實際的執行人、急先鋒,他始終相信工人階級、人民群眾才是國家的主人,用行動去實踐自己的理想。
革命的道路也是曲折的,在這過程中,也會出現意見不同、反對者。
胡適,一個在歷史存在很大爭議的人物。在他的《胡適口述自傳》中,他認為新文化運動是一場中國的文藝復興,而五四運動則是一場不幸的政治干擾。顯然他希望走的是政治改良路線。
而在劇中胡適因為《新青年》二十年不談政治的口號而選擇加入,后來也因其背離初衷而選擇離開。但他在后來辦起了《努力》周報,探索救國之路,也是事實。
又如保皇黨辜鴻銘,他說:“我辜鴻銘生于南洋,學于西洋,娶在東洋,仕在北洋。但是我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他并不愚昧無知,留過洋,更精通十幾種外國語言,甚至還是西方國家推崇的大家,但他骨子卻散發著從上而下的民族自信。當面對同派中人對以蔡元培為首的新文化運動倡導者的陷害時,毅然離開,不愿與其同流合污。
他們的最終目的其實都一樣:想通過自己掌握的學識和思想,來改變和拯救中國;君子和而不同,他們對國家和民族有著共同的美好期待,堅持著各自不同的價值理念和思想觀念。
這個年代覺醒的先人們,并不是不清楚路有多難,只是他們愛祖國愛得更加深沉。
劇中陳延年對父親說“作為長子,我可能不能為父母盡孝,不能為弟弟妹妹盡責,因為我也是立志要為國家獻身的”,抱著這種信念,他法國留學,加入共產黨,最終因叛徒而被國民黨亂刀砍死,年僅29歲。
我們站在今天的視角去看待這些先人,很難體會到當時他們所面臨的困境和壓力,他們并不知道路在何方,哪條路是對的,哪條路是錯的。所以有人走了彎路,有人放棄了,甚至有人做了漢奸,但更有一部分堅持了下來,帶領中國走向勝利。
除了敬佩,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讓他們堅持了下來?我想到的便是信仰,堅信中國能夠取得最終勝利的信仰!
回到今天,這部劇能獲得如此高的評價,除了好的演員塑造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有一個好劇組、好導演愿意為了拍一部好作品而用心。看了這部劇的幕后花絮,深感這部劇制作的不易,一個簡簡單單的鏡頭背后可能是無數次的打磨。
劇中的北大紅樓因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實景拍攝肯定不可能。為了能夠還原歷史,劇組最終決定1:1再建一座紅樓。
在當今爛片橫行、影視作品以利益、流量為導向的年代,他們憑什么對一部作品這么精益求精?信仰,一份為了讓觀眾看到好作品、看到真實歷史的信仰!
100年之前,先人用他們的鮮血、汗水為我們爭取到了今天的獨立與自由!
而在如今,我們是否又成了另一種形式的奴隸呢?在這個物質至上,媒體輿論與互聯網造勢的年代,我們還有信仰嗎?我們又是否該心存一份信仰呢?
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