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了王蒙的《觸屏時代的心智災難》和《深度閱讀面臨災難》兩篇文章,觀看了熊浩《為時代發聲》的演講后,我感受非常深刻的觸動。
在這個電子閱讀已經成為社會大流的時代,越來越少人愿意翻開實體書,感受這最原始的讀書方式。電子書籍不像實體書一樣有重量占位置,只要有一部手機,幾乎人人都可以在上面讀到想看的書,加上價格的優勢,電子書迅速占領了市場。近幾年,因為生意蕭條而倒閉的實體書店比比皆是,看著那成堆的嶄新的低價賤賣的書籍和書店店主的無可奈何的神情,我的心像是被揪成了一團,非常難受。
我是一個非常喜歡看實體書的人,電子書對我來說沒有閱讀的實感。每當我合上所讀書的最后一頁,才會真正的覺得,我讀完了一本書。著有《隔離齋集》的謝方兒,從年少起就非常喜歡讀書買書,每次搬家都為家中那成千本書籍而苦惱,扔是絕對舍不得,搬運起來又是一個大工程。但從書中的字里行間,我感受到的是他對這些書籍的滿腔熱情,和無可替代的深情。那一本本買回家的書對他來說是無價之寶,但我不知道,在那些推崇電子書的人心里,他們通過網絡所閱讀到的書籍是否也那么珍貴。
這是一個空前的觸屏時代,除了電子閱讀外,碎片化閱讀也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在熊浩的演講《為時代發聲》中,他提到,沉迷于刷微信刷微博的社會大眾,一個月可以積累30萬的閱讀量。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一個月的時間內,我們可以看厚度不一的好幾本書,可以通過汲取那些書中的深刻見解哲理,成為更善于獨立思考的人。但,事實上,這30萬的閱讀量幾乎全部貢獻給了微信,微博。有許許多多的人,在一天內可以無數次地打開微信朋友圈和微博熱搜榜,時刻關注實時更新的信息,并對其津津樂道,但卻沒有辦法靜下心來耐心地看完一本書。
這些現象,是我們這個時代普遍存在的悲哀。我們每天被動或者主動地去接受各式各樣的信息,我們無時無刻不被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所包圍。我們幾乎不能有一段離開手機的空余時間,智能手機制造出來時,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大眾,可現在,絕大多數的人都被智能二字掌控著。我們在這樣看似便捷有序的世界里享受著智能化帶來的種種好處,卻在不知不覺間失去了真我,試問,如果有一天你不能用手機,你打算如何度過?我相信這個問題對許多人來說極具挑戰性,因為現在的我們幾乎一睜開眼睛想要摸到的就是手機,我們通過種種資訊了解他人的生活,樂此不疲,但對于自己內心真正的追求和渴望,卻無意識地選擇了忽視。
套用王蒙的一段話:獲得信息越是便捷、舒適、海量化,越要認真讀書,讀費腦筋的書。用腦筋讀書,而絕對不只是隨大流,隨趣味、得意于精通八卦,夸夸其談,最后變成聰明、萬事通型的白癡。
我們這一代,將扛起建設祖國的重擔。如果沒有深厚的知識文化底蘊作為奠基,沒有高于常人的勇氣和魄力作為支柱,我們該以何種方式扛起這個時代帶給我們的挑戰?當我們的手指在手機屏幕上一次次滑過的同時,劃掉的除了時新的資訊,還有我們每個人所蘊含的潛力和肩任重擔的能力。??
慢一點,靜一點,定一點,給不是手機,而是自己的心一點時間。我真的不知道,在這個如此喧囂的時代,真的還有別的時代聲音,比這個忠告更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