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前語:這個心得畢竟是我閱讀專欄后寫的,只是我個人的理解,閱讀文章的你,如果對專欄產生了興趣,不妨去訂閱,若是對理財有了興趣,那就去學習吧,這個專欄只是其中一種途徑。
作者 / 劉勇
一
先放出李笑來在文章中提到的遇到貴人的幾個原則:
1.樂觀的人更容易成為他人的貴人;
2.貴人更容易遇到貴人;
3.能幫助他人進步的才是真正的貴人;
4.優秀的人,值得尊重的人更容易獲得幫助;
5.樂于分享的人更容易獲得幫助;
6.不給他人制造負擔的人更容易獲得幫助;
7.不恥于求助的人更容易獲得幫助;
8.求助的時候不宜用金錢作為回報,幫助他人的時候不宜收取金錢回報;
9.貴人不一定是牛人,牛人常常只不過是自顧自地牛,貴人不一樣,他們常常“以和為貴”,更懂得“獨貴貴不如眾貴貴”;
10.很多時候,人們的成功,源自于大量的人希望看到他成功。反過來,若是有大量的人不愿意看到某人成功,那么此人很難獲得所謂的“貴人相助”;
11.正在做正確事情的人,更容易獲得貴人相助,所謂得道多助,說的就是這個;
12.活在未來的人更容易遇到貴人,因為別人能在他的身上看到未來。
(……有待補充)
這12條,既可以看作是遇到貴人的方法,也可以看作是成為貴人的方法。
無論是遇到貴人,還是成為貴人,首先都要明白,什么是貴人?
第3條給出了一個答案:能幫助他人進步的人才是真正的貴人。
那進步,有沒有一個可以衡量的標準呢?
沒有。
二
在學習遇到貴人之前,我們要先學習、更正一個概念:求助。
李笑來曾說過,要理解一個概念,除了要知道它是什么,還要知道它不是什么。
要想理解“求助”,就要知道“求助”、“乞討”、“添麻煩”、“占便宜”之間的區別。
乞討是低聲下氣、卑躬屈膝、斜肩諂笑的行為。
添麻煩是不懂裝懂然后提一些“不可能”的要求。
占便宜是為了減少自己的工作時間,節省自己的金錢而尋求他人的幫助。
我對求助的理解是:用不卑不亢的態度,把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用對方能理解的語言說清楚。
為什么要強調對方能理解的語言,是因為在中國,雖然人與人之間,看似說的都是中國話,但實際上對每一個詞的意思的理解是不一樣的,對同一句話的理解更是不一樣。
這就增加了對話的難度,因此,把事情說清楚,在復雜的問題上用對方能聽懂的語言說清楚更重要。
最后,一定要不懂不裝懂。
所謂“遇到貴人”,其實是在自己需要幫助時,貴人正好就出現在自己身邊。
當然,貴人不會無緣無故地出現在我的身邊,能遇到貴人一定是有原因的。
這是因為,從某種程度來看,求助是一種交易。
即,貴人的幫助可以看作是投資,貴人在用他現在的幫助(資源)來換取我未來的幫助(資源)。
既然是投資,那自然要讓貴人(投資人)看到我的價值,對吧?
那如何展示自己的價值呢?
做分享當然是一個很好的方式,求助也是一種方式,因為求助可以讓人看到我的價值。
三
這句話應該被記住:
自己首先得是個貴人,才能不斷遇到貴人,甚至更多的貴人。
求人不如求己,“遇到貴人”只不過是我們成為自己的貴人后,自然而然出現的結果。
哪怕最壞的情況,我們沒能遇到貴人,最起碼我是我自己的貴人啊!
那也壞不到哪里去,你是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