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記:一個人的內心獨白,自我覺醒的旅程
? ? ? 我認為一個喜歡寫日記的人應該是一個不斷追求進步,善于反思,同時內心情感豐富細膩的人。寫日記是一種自我治愈的妙招,許多不便對他人傾訴的言語,我們都可以在日記之中盡情釋放。
? ? ? 第一次知道《安妮日記》這本書,是在奧托·弗蘭克的《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中,弗蘭克是奧斯維辛集中營里唯一一個幸存者。安妮是弗蘭克的小女兒,1945年2到3月不幸在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中病故,年僅15歲。這本日記記錄了她被捕前25個月的密室生活,記述了二戰期間一個猶太少女的所見所聞以及個人的成長經歷。戰爭結束后,幸存的弗蘭克為了完成女兒的夙愿,將日記整理出版。
二、密室生活:猶太少女的苦惱與希望
二戰中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隨處可見,安妮一家藏匿于密室之中,即是幸也是不幸。幸運的是暫免于難,不幸的是失去自由、日日處于被捕的恐懼以及困窘的生存環境之中。
1942年6月12號,可愛的安妮收到作為生日禮物的日記本之后非常興奮,開始寫日記并為自己的日記本取了個名字——凱蒂。這讓我想起初中的自己,上初一之后,我也喜歡上寫日記,并為自己的日記本取了個名字:小熊,如同安妮一樣把日記本當成自己的貼心摯友。
? ? ? 日記中,我可以看到一個猶太少女在青春懵懂的年齡中對密室生活的種種思考,生命的覺醒,對自己靈魂的探索,對友情與愛情的渴望,對于和平的渴望。
兩年多的密室生活中,安妮面對著爭吵不休的大人,每天都面臨大人們的種種指責與打擊,但她并沒有因此而妄自菲薄,反而是活得更加清醒勇敢,通過寫日記不斷地見證著自己的成長。
在閱讀《安妮日記》的過程之中,我驚嘆于一個十三四歲的小女孩就對生命有著如此清晰的認知,在周圍的大人們的一片否定聲中,她仍然對自己滿懷信心,并意識到一個好的自己與一個不好的自己的對抗,發現內心深處真正純真善良的自己,在不斷的要求自己進步。
在書中有這么一段話:“要是一個人可以真正做到每天都審視自己,那么每個嶄新的日子開始之前,你就能改變自己,不斷向前進,堅持下去,你一定能取得偉大的成就。……只有內心空明寧靜,才能所向披靡。”
小小的安妮竟也是一個哲學家,在她十幾歲為數不多的人生經歷中卻比絕大多數活了幾十年的人還要活得通透。她明白一個人要真正做到完全理解另一個人,是非常難的,同時內心深處她渴望能夠有一個靈魂知己。她與彼得經歷了從互相嫌棄到建立友誼,再到懵懂的愛情,后來她意識到彼得并不是她內心渴望的靈魂知己。在這個過程中,我看到的是她孜孜不倦地思索,對堅持理想的信心。
小小的安妮經歷著戰爭動亂年代,到處是對猶太人的迫害,艱辛的生存環境,仍然堅信人類的本性是美好的,也堅信人類所遭受的苦難會結束,和平和安寧都會到來。在戰爭的年代,人的物質生活都無法得到滿足,生命時刻也面臨著威脅,反而促使她對自己的靈魂和精神本質一次又一次的思考。在最后一篇日記之中,我們可以看到她對自己靈魂的審視。
希特勒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納粹集中營中每天有大量的猶太人被迫害。盡管安妮對和平充滿希望,可惜她最終未能撐到戰爭結束,密室被發現后被押送到納粹集中營,僅半年,她就病逝于集中營之中。幸運的是她的日記被一個清潔女仆發現,最后被轉交到她的父親手中,由她的父親整理出版,我們才得以見證戰亂年代中一個猶太少女的心路歷程。
三、十幾歲的自己
在閱讀日記的過程之中,我也時常想起十幾歲時的自己,那時的我剛上初一,正面臨青春期的懵懂,特別喜歡寫日記,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記錄下來。別人的初中是在父母的庇護之下,無憂無慮中成長的,而我的初中與高中時代,由于父母在外做生意,我需要照顧弟弟妹妹,只有幾個小孩在老家生活自然難免受到一些欺負,生活之中會遇到種種煩惱。通過學日記的方式,我得以排解煩惱,與內心的自己對話。
日記可以說是自己的回憶錄,也是一種自己治愈自己的過程。當我們的生活充滿苦惱時,我們可以選擇寫日記,日記能幫我們排憂解難;當我們的生活幸福美滿時,我們也可以選擇寫日記,日記能把這些幸福的瞬間定格,讓我們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