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看臉的社會,女性常常面臨“外貌焦慮”。
害怕變丑,希望通過外在工具改變自己,這個過程中,商家賺得盆滿缽滿,女性則成為了被畸形審美綁架的受害者。
“老去=失去”,或許很多女孩子害怕的,是別人的評價。
超模 Cameron Russel曾在TED上分享“外表并非一切”,在談到照片是否用PS過度修圖時,她說:“是的,全部都修過圖,而修圖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這些照片是建構出的影像,不是她自己本真的樣子。
關于美麗,除了P圖,人們還存在不少誤解。
這些問題,BBC紀錄片《駐顏有術》給出了一些思考。
1
陽光,使人變老的罪魁禍首
在這個一腳天堂,一腳地獄的夏季,面對炙熱的太陽,許多人依然堅守著不涂防曬的“直男底線”。
也有一部分人,奉行“一傘在手,天下我有”,用遮陽傘代替防曬。
攝影師 Thomas Leveritt 用一臺紫外線相機,展示了我們肉眼看不到的皮膚損傷。
那些正在形成的曬斑、陳年的疤痕、隱藏的肌膚老化在紫外線相機下無所遁形。
當然,還有涂完防曬霜后的人臉。
肉眼看不出什么效果的防曬霜,在紫外線相機下,是皮膚在炎炎夏日最堅實的衛士。
關于防曬,《駐顏有術》里也有相關研究。
Jill Lillis是一名長途汽車司機,專家用精密皮膚檢測儀對她的臉部進行測量。
結果發現,同樣環境下,她兩邊臉的情況卻不同,右臉皺紋明顯要多于左臉。
原因藏在陽光里。
Jill Lillis?在室內工作,按理說與陽光無緣。
只是長波紫外線(UVA)可以穿透玻璃,照在人臉上。而UVA正是導致皮膚衰老的元兇。
Jill Lillis?的右臉更靠近玻璃一方,這也是她右臉皺紋更多的原因。
索爾福德皇家醫院的頂級皮膚科醫生 Chris Griffiths 教授就指出:陽光的照射是皺紋產生的主要原因。
短波紫外線(UVB)導致曬傷,長波紫外線(UVA)造成皮膚老化,即使在室內也避無可避。
更不可思議的是,片中指出,皮膚老化中有四分之三的原因,可能與太陽光有關。
所以,比起種草各種抗衰老產品,多抹幾層防曬可能效果更好。
2
維生素A類產品,去皺紋的最佳選擇
亡羊補牢猶未晚矣,已產生的皺紋如何去除,片中也給出了答案。
除了注射肉毒素等,是否還存在其他有效的去除方法?
皮膚科會診醫師Anjali Mahto指出:
除打針外,只有個別產品有助于減輕細紋、褶皺、色素沉淀等皮膚老化帶來的問題。
其中最有效的,就是維生素A酸。
它的效果很好,但有一定副作用,因此維生素A酸被歸為處方類藥物,只能從皮膚護理診所的個人處方中獲得。
不需處方就能獲得祛皺產品,不錯的選擇是維生素A類產品。
由安利和密歇根大學共同進行的研究表明:
采用0.1%的維生素A,僅僅經過四周治療,皮膚的細紋和皺紋就都會有明顯改善,色素沉積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當然,其它非處方抗皺成分如肽類也有效果,但目前為止維生素A類產品是被證實最為有效的。
預防+彌補,防曬霜+維生素A類產品,可能才是抗衰老的良方。
3
保濕霜效果和價格,不成正比
保濕霜,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很多女性的潤膚利器。
在網上種草一款高價保濕產品,希望能靠此拯救皮膚的女孩子大有人在。
但售價動輒上千的保濕霜真的那么有用么?
科學家們找到了25位志愿者,把志愿者們分為三組,分別使用三種不同價格區間的保濕霜。
在為期三周的實驗中,志愿者們只在一側臉上涂抹保濕霜,另一側什么都不涂。
這三種保濕霜分別是:
每100ml售價不到5英鎊的保濕面霜;
每100ml售價5-25英鎊的潤膚乳;
每100ml售價25英鎊的保濕妝前乳。
三周過后,測試皮膚含水量,讓人出乎意料:
價格較為便宜的兩款保濕面霜效果最好,最貴的效果最差。
實驗負責人 Simon Danby 指出:
在價格較為便宜的兩款面霜中,都含有大量的保濕劑——甘油。
正是這種化學成分,可以起到為肌膚鎖水的效果。
因此,我們挑選保濕霜時,比起價錢,優先看成分表更重要。
此外,研究人員還說出了一個“扎心”的事實:
經過為期三周的實驗后,發現志愿者的膚質完全沒有變化,皮膚健康程度也并沒有得到改善。
沒有任何科學證據表明,長期在健康皮膚上使用基礎的潤膚霜能改善膚質。
4
干刷,消除脂肪團的最好方法
肥胖,女性眼中的另一大“天敵”。
有調查顯示,超過九成的女性都為脂肪團的存在所困擾。
那么是否有方法,能夠有效消除脂肪團?
為了獲得調查結果,科學家們將志愿者們被分為三組:
第一組使用的是聲稱可以燃燒脂肪細胞的咖啡因霜;
第二組嘗試的是用刷子干刷,加快腿部循環;
第三組則被要求每天做一套運動。
五周之后,化妝品科學家 Kalli Dodou 和臨床皮膚科醫生 Raj Natarajan 揭曉了實驗結果:
運動組的脂肪團減少了11%,乳液組的脂肪團減少了15%,干刷組的脂肪團減少了26%。
至少在實驗中,干刷是消除脂肪團的最有效的方法。
其中一位志愿者,脂肪團甚至減少了35%。
5
“相由心生”
人們對美容產品的關注,大抵是想借此保持青春、增強個人魅力。
那自我的吸引力,我們是通過什么判斷的呢?
維綸·斯瓦米教授,一位致力于研究人類外表和身形的社會心理學家,設計了一項有趣的實驗。
他邀請一批彼此都不認識的志愿者來到實驗室,讓他們給自己的吸引力打分,同時為其他志愿者的吸引力打分。
首先,這群陌生人會在實驗室里進行面談,互相了解認識對方。
同時維綸教授準備了志愿者的照片,讓志愿者根據這些照片評估對方的吸引力。
這些照片每組七張,其中一張是原圖,也就是沒有經過任何修飾的照片;
其余照片都經過了或多或少的修整。
維綸教授認為,判斷吸引力時主觀成分雖占一定比例,但大家對某些東西的吸引力是有共識的。
譬如男性的臉下頜輪廓更大、下巴棱角更分明、鼻子更長,眉骨更大,更有男子氣概;
女性嬌柔些更有吸引力,通常這些女性的眉骨和鼻子要小一些、嘴唇要大一些。
每張照片的修整很細微,但對比原圖都能看出差別。
維倫教授將每組照片順序打亂,然后讓這些志愿者在自己的照片中選出最能代表自己真實長相的照片,同時讓他們選出剛才他們見到的人的照片。
實驗結果讓人驚奇:
志愿者中的大多數在選擇自己的照片時,都會選中一張不如自身有魅力的照片;
而70%的人在甄別其他人的照片時,選中的是一張比這個人本身更有魅力的照片。
對于“人們為什么對自己相貌的要求如此苛刻”這個問題,維綸教授解釋:
因為人們時刻都有提升外貌的壓力,所以焦點就會集中在自己面部的有瑕疵或不滿意甚至討厭的部位。
而對于選擇其他人照片時出現的相反情況,他認為是因志愿者在選擇照片之前彼此見面并交談過,了解了對方的價值觀,而這些感觀都會顯示在選擇的照片上。
維綸解釋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光環效應:即一種特質會對人感知另一種特質產生影響。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善良忠誠、貼心友善,從長遠來看,此人的外貌將更具有吸引力。
中國那句“相由心生”,估計是這個結果的最佳寫照。
上文涉及的實驗結論,由于樣本量等種種因素或許存在偏差,BBC紀錄片的結果也未必絕對可靠。
但比起用過量的美容產品包裝顏值,靠自身性格、思想以及交際方式來提升魅力,顯然更為長遠。
美容產品能加分固然好,只是比起皮相,內在修養才是制勝之道。
6
接受真實的自己
追求美麗無錯,只是太多人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
WHO將“健康”定義為身體、精神以及社會活動中的完美狀態。
“一些年輕人經常目睹模特兒不真實的身體形像,引起自我貶低感和對自己不良的評價,可能對健康行為有影響。”
法國由此出臺了一個“PS封殺令”。
法令要求,凡是在公眾場合出現的廣告,若里面的模特經過PS美化,則必須在廣告下面明確注明:“經過修改”。
美的標準多樣,盲從與迎合并不能使人真正自信,反而會產生不少心理問題。
“以前我并不知道美的標準是什么,只能迎合別人的審美,等明白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之后,一步一步改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給文章點個贊,與其去迎合別人的審美,不如由自己去制定美的標準。
內文研究及結論等,均來自BBC紀錄片《駐顏有術》(The Truth About Looking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