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考慮性格,只說相貌本身的話。
情況一:
看一張臉次數越多,覺得越好看。
這個現象叫做Mere exposure effect(單純曝光效應),社會心理學上有過很完整的研究。
Mere exposure effect指的是: 一件事物,如果反復在你面前出現,即使并不去主觀地去注意它,你的潛意識里卻也會增加對它的好感。Goetzinger (1968) 的實驗中,他讓一個學生每天套著一個黑色的大袋子去上課(除了腳以外什么都看不見),然后觀察班上其他學生的反應。果然,其他學生對黑色大袋子的態度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從敵意轉為好奇最終變為友善。
在類似的許多實驗中,心理學家們也發現,不管是人臉、畫作、聲音、漢字(對于不會中文的人而言),只要見得越多,就越容易產生好感。
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象呢?首先要解釋一個概念—— Perceptual fluency/Processing fluency(感知流暢性)。我們在感知一件事物的時候,會根據它的復雜程度,整合記憶中已有的信息來對它做出判斷。因此,一件事物出現的頻率越高,我們對它進行感知的次數越多,這個過程就越流暢、越容易。這種感知時的流暢性讓我們覺得輕松不累,從而潛意識里轉換為對所感知事物的好感。
情況二:
看一張臉次數越多,覺得其實也不過爾爾。
關于這個現象,心理學界并沒有統一的公論和解釋,那么在這里,我想做一些自己的推斷和揣測。
社會學家Elaine Hatfield提出過一個Matching hypothesis(匹配假說),大意是說人們傾向于尋找相貌上與自己相匹配的人作為長期關系的伴侶。心理學實驗中也用數據驗證了這個觀點:當一對伴侶顏值相當時,他們往往會更多地表現出對彼此的愛意。
那么在這種情況下,一個顏值一般的人,頻頻見到顏值高的對象時,要用什么方式說服自己「其實我和TA也有發展的可能」呢?對,就是下調自己對其相貌的評價。
結論:
心理學界較為公認的理論是越熟悉的事物越容易產生好感,因此,如果只是平均來講,看到同一張臉的次數越多,我們對其相貌的評價就會越高。
至于看一張臉次數越多,相貌評價越低這件事,我提出了自己的一種假說,歡迎共同補充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