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陳露與相戀9年的古風少年霍尊分手后,開啟網絡撕逼大戰,讓人大跌眼鏡,很多人開始懷疑:世上還有真愛嗎?
2015年4月13日,有位女教師,因10個字的辭職信火遍全網、去追逐她愛的人,她現在怎么樣了?
01.沒有激情的生活,有什么意義?相識:邂逅命中的靈魂伴侶。
這個女教師,名叫顧少強,是河南實驗中學一名心理學教師。
顧少強是遺腹子,在她還沒出生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生下她,同時,還帶著5歲多的大女兒,邊工作,邊養家。
媽媽工作很辛苦,經常出差。
出差時,媽媽就把她帶在身邊。年幼的她,常一個人被留在賓館里,那狹小、枯燥的空間,她很想逃離,可她太小了,不認路,不知能逃到哪兒去。
上大學之前,她習慣了一切由母親做主。高考報志愿,媽媽說:
“女孩子當老師最好,或者,當醫生”。于是,她報了一所師范院校。
大學畢業后,她被分到河南實驗中學,當心理學教師。
如果就一直這樣工作、生活下去,她的生活會按照絕大多數女教師的樣子,平靜的走下去。
但顧少強骨子里有一顆躁動的心,不愿走尋常路,她對同事們“兩點一線”、一眼望到底的生活,以及日復一日的機械重復性工作,心生厭倦,渴望外面的世界,渴望過無拘無束的生活。但也只是想想而已,剛大學畢業走入社會的她,當時還沒勇氣辭職。
于是,她利用假期出游,到處走,品嘗各地美食,開學后,再回學校上班。
02.人生第一次重大抉擇:辭職。為何砸了“鐵飯碗”?
2015年春節,顧少強為自己選擇的旅行目的地是云南。她做夢也不會想到,這趟云南之行,她遇到了自己的靈魂伴侶,這個人,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
當時,兜中盤纏有限,為了省錢,她在雙廊一家客棧落腳,做義工。
一天,她一邊用手機播放李宗盛的《山丘》,一邊接待著客人。
一個頭上挽著高高發髻,猶如從古代穿越而來、又很藝術范兒、身形高大的男人,踱進客棧。
這個人,就是她后來的丈夫,名叫于夫。
于夫進了客棧,選了一個安靜的角落坐下,眼睛打量著顧少強:
她沒化妝,嘴唇都裂了,穿著一個破棉襖,棉襖兜里,傳出李宗盛那略帶滄桑的聲音。
于夫很喜歡這種本真的東西,側耳聆聽著這個素顏女孩兒兜里手機中播放的音樂,如醉如癡。
邊聽,邊說:
“這首歌很好聽!能放大點聲嗎?”
顧少強:
“手機音樂只能這么大,這是最大音量了”。
于夫聽著歌,一個人安靜地坐著喝茶,一杯接一杯……
歌曲很快放完了,當歌聲戛然而止時,于夫望向顧少強,說:
“能再放那首歌聽聽嗎?”
顧少強轉身從兜里掏出手機,把音樂轉換到音響里,設成循環播放。
轉眼,3個小時過去了,客棧里的客人一波接一波,來來往往。于夫就那樣坐在角落里,一遍遍聽著李宗盛這首《山丘》,安靜地喝著茶。
剛剛認識時,顧少強對于夫這個糙老爺們兒很排斥:感覺他就是來等艷遇的。
后來,顧少強經常看到這個高大的“古裝”男人光顧這家客棧,有時是跟朋友一起來,有時,是自己一個人安靜的喝茶,看書。
一次,于夫自己一個人來,坐在角落里喝茶,捧著一本三毛的書安靜的看著,喝茶,看書,一坐就是一個下午。
顧少強從小跟隨母親到處出差,住賓館,習慣了漂泊。她很喜歡三毛,也很向往三毛那種隨心所欲的流浪生活。
看到于夫一個大男人,安靜地坐著喝茶,看三毛的書,那一刻,顧少強對眼前的“古裝”男人心生好感。
顧少強搭訕到:
“你也喜歡讀三毛的書?”
于夫:“嗯,很喜歡”。
一首歌,一本書,兩個同樣渴望自由的靈魂,就這樣怦然心動,漸生好感,心與心拉近了距離。
那天,于夫走的時候,主動跟顧少強互加了微信,要了她的手機號。
假期很快結束了,顧少強不得不回學校上班去了。但跟以前不一樣的是,工作之余,她常常會拿著手機,跟這個剛認識不久的男人聊聊天。
在頻繁聊天的過程中,顧少強發現,她和于夫有很多很相似的興趣、愛好:
比如,都喜歡旅游,都很向往那種簡簡單單、自由自在的生活,最重要的一點,他們倆都想開一家民俗客棧。
兩人越聊越投機。
一個夢想,在顧少強心里扎根了。
于是,2015年4月13日,在上完最后一節心理學課后,顧少強告訴孩子們:
“這是我給你們上的最后一節課,以后,我就不是你們的老師了,已經辭職了。”
孩子們聽了顧老師的話,立刻圍攏過來,七嘴八舌地問東問西:
“老師,您真不教我們了?您怎么不當老師啦?”
“老師,您不當老師干什么呀?”
“老師,您是跟我們開玩笑呢吧?”
……
班主任在辦公室,聽到班級這邊炸了鍋,急忙過來看看出了什么事……
顧少強在朋友圈曬出了向校長提交的、只有10個字的辭職信:
10個字的辭職信,迅速走紅,火遍全網!顧少強也被貼上了“最有情懷的教師”的人設標簽。
精明的商人們看到了背后的商機:
有人想免費出資,資助她旅行,有人開價百萬年薪,找她做網絡游戲代言。
巨大的名利誘惑面前,顧少強迷茫了,也有一點點動搖,不知該如何是好。她求教于夫,讓他給自己提建議,于夫淡淡的表態:
“如果還沒想好,就把機票退了,別來了。你想好啊,可別后悔”。
顧少強:
“想好了,明天晚上請我吃火鍋吧!”
就這樣,顧少強只帶著一個拉桿箱,飛往了成都。
投奔于夫這個相識僅僅幾個月的男人。
03.相知。人生第二個選擇:嫁人——開客棧。
要活出自己的人生色彩。不想過一眼望到底的、一層不變的生活,找一個懂我的人——是顧少強心底的追求。
偶然邂逅的于夫,高大、儒雅,謙謙君子風,有共同的興趣和愛好,最重要的是,他懂她。可以說,于夫滿足了顧少強對未來男朋友的所有理想。
顧少強只身到了成都,于夫去機場接她,像一個爺爺去接孫女,這是兩人上次在客棧邂逅之后的第二次見面。于夫給了顧少強一個深深的擁抱。拖著行李箱,直接帶顧少強去了一家火鍋店。
04.鬧掰:互刪微信,拉黑聯系方式。
成都接機后的第二天,兩個人就鬧掰了。
于夫不懂浪漫。接機回來,從火鍋店出來回到住處,于夫把行李箱放下,對顧少強說:
“房間收拾好了,去睡覺吧。”然后,拿起毛筆,開始畫畫。
顧少強覺得很無聊,心里嘀咕:
這個人怎么這么不解風情、不懂浪漫啊,真迂腐。
第二天,兩人相約出游。到了景區,于夫讓顧少強自己去溜達,他在附近等,說:
“這兒,我常來,風景都看膩了,你自己去看吧”。
顧少強賭氣自己去看風景。
回來的路上,顧少強的手機信息提示音進來,于夫很煩,他喜歡清靜,嫌手機信息吵,讓顧少強把手機靜音或關機,說:
“不要再聯系原來的朋友了”,這令顧少強很生氣。
三天后,顧少強“無法忍受”于夫的迂腐與不解風情,決定出去走走,散散心。她告訴于夫:
“我去重慶玩兒幾天”。
于夫看出來顧少強生氣了,舍不得她走,又不知道怎么哄她開心。心里不想讓她走,又放不下面子求她留下,就故意磨蹭著,蹲下來系鞋帶,拖延時間。
顧少強心里著急,催道:
“鞋帶怎么還沒系完啊?你倒是快點啊!再不走就晚了,來不及了”。
于夫:
“來不及那就改簽嘛!”
這個笨拙的漢子,終究沒有放下面子,說出他心底的挽留。
顧少強覺得于夫這個人太無趣,有點后悔跑這么遠來投奔他。一氣之下,她任性地刪除了于夫的微信,拉黑了他的電話,決定從此陌路。
于是,在第二次見面第三天以后,顧少強一個人去旅行,她玩兒了很多地方。
在杭州去看粵劇時,顧少強遇到一個阿姨,也是一個人旅行。那個阿姨跟她講述自己人生錯過了很多人,她也跟阿姨講她和于夫的故事。
阿姨鼓勵她:
“愛就大膽說出來,勇敢去追,不要留下終身遺憾,跟著自己的心走”。
顧少強從黑名單中恢復了于夫的電話和微信。
顧少強打電話給于夫:
“我想你了,想回去。”
于夫:“想回就回來吧!”
于是,在成都機場,于夫第二次接機。
這個一米八五大高個的男人,見到她,單純的像個手足無措的孩子。
05.顧少強為何回歸原點?人生第三個選擇:結婚生子。
懂我——是顧少強的追求。
兩人在沒有雙方父母、親友出席的情況下,在他們開辦的客棧里,吃了一頓飯,就算結婚了。
2016年,女兒小魚兒出生了。他們的旅途中,從此又多了一個小人兒。
當時,很多人質疑:
“說好的周游世界,怎么成都就停下來了?難道她所謂的世界就是成都?”
顧少強:
“日子長著呢,旅行又不是教學任務,不必在一個學期內急于完成,在古鎮開客棧,不代表停下腳步,我有漫長的一生做這件事。”
客棧旺季半年,夫妻招攬生意,淡季半年,就出門旅行。
女兒出生后,就帶上女兒。
顧少強說:“我希望她有記憶之后,第一個記憶就是關于旅游的……”
后來,客棧生意不是很好,不足以支撐家庭開銷,顧少強又重拾老本行:做心理咨詢師。
追求詩意生活的前提是資金充足,兜里有“米”。
女兒出生后,花銷和生活壓力大了,顧少強選擇了鄭州一家旅游公司,開始經商。
他們夫妻共同的理念是:
先填飽肚子再說。
女兒3歲以后,為給孩子提供更好地學習環境,顧少強帶著女兒在綿陽、成都租房居住,繼續從事心理咨詢事業。對選綿陽,她坦言:
“我最初選擇去綿陽,就是因為那里跟鄭州好像呀!”
一句不經意的話,道出淡淡思鄉情。
她認同周星馳的那句話:
“人如果沒有夢想,和咸魚有什么區別。”
生活似乎又回歸了原點,那個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10個字走紅的顧老師,回到老家,忙著走親訪友,忙著破圈兒。
2021年7月10日下午,妝容精致、梳著發髻、穿著灰色連體裝的顧少強,出現在鄭州一家酒樓的“鄭姐看”小劇場,在“吾聊說”中玩兒起了脫口秀。
為了過不尋常的生活,為了愛情,顧少強毅然辭去“鐵飯碗”;為了女兒,選擇回歸原點,“曲線救國”,先填飽肚子,再追逐她心中的詩和遠方。
張愛玲說:“愛,就是不問值不值。”
對于夫的愛,對女兒的愛,讓顧少強選擇出發之后,又回歸她辭職前的行業。
在小劇場,從當年辭職出游,到青山城開客棧,到如今的做培訓、說脫口秀的充實忙碌的生活和育兒心得,顧少強妙語連珠,侃侃而談,還現場展示了做魔術氣球和彈古琴,顧少強玩兒跨界的尺度之大,就如她當年那10個字的辭職信一樣,驚爆人眼球。
這就是愛折騰的顧少強,瀟瀟灑灑、敢愛敢恨、不走尋常路的顧少強。
05.愛折騰,于夫是顧少強的宿命。
張愛玲說:“愛就是把最好的一切給予對方,包括尊嚴”。
劇作家廖一梅說:
“在我們一生中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顧少強在于夫那里得到了了解。
就像張愛玲,一生最珍惜懂得,要獲得她的愛,必須先懂她。
顧少強和于夫彼此懂得,又彼此珍惜。
在電視臺《謝謝你來了》節目現場,當主持人問及他們給彼此留下的最深印象時,于夫這個一米八五大個子的糙男人,眼眶濕潤,動情地望著顧少強,說:
“她為我付出很多,改變很多,第一次到我家,飯做糊了,她是有名的百度小廚娘……”
顧少強則這樣評價丈夫:
“我沒見過父親:在我出生前一個月,父親就去世了。于夫對我的愛,像父親,他很單純,在見到他母親時,一個40歲的大男人,能很自然地走上前,跟70多歲的老母親擁抱,貼在母親耳邊輕聲呢喃:媽媽,我愛你!
當今社會,這樣率真的男人不多了,他對母親的這份自然流露的親近與孝順,讓我感動。”
凡有邊界的,皆是越獄,人生,也是監獄。
顧少強和于夫,一個不走尋常路,愛折騰,一個喜歡安靜自在的生活。
兩個有趣的靈魂相遇,擦出火花,共同“越獄”,譜寫著屬于他們的幸福樂章。
我們抱怨生活缺乏幸福感,感嘆人間無真愛時,是否應反思:
我們有顧少強和于夫那種勇敢嗎?
在追求幸福的路上,我們是不是已失去了自我?
這就是這個特立獨行的女教師的愛情故事。
點評:
為了孩子,顧少強又回歸她的老家鄭州,她至今沒有自己的房子,但是,她和于夫生活的很幸福。這種心靈、靈魂同頻共振的夫妻,遠勝于那些以平方米、豪車度量的愛情。
一輩子很短,也很長,跟一個彼此喜歡、相互懂得、彼此珍惜的人白頭偕老,這才是最平實的幸福,最高檔次的浪漫。
各位親,您從故事中悟到了什么?歡迎加入話題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