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進入臘月,就開始有過年的味道了。很多人家院落里,陽臺上掛著臘肉,香腸,醬鴨,熏魚……
? ? 民間神話傳說中,年是一頭兇猛的怪曽。體形龐大,四只腳,頭上長著尖尖的犄角。它每隔365天就要出來一次,襲擊人類,所到之處生靈涂炭,百姓遭殃,人們對年獸是又恨又怕。有一次年獸來到一個村莊,在村口遇見兩個穿紅衣服的小孩將碎竹節扔到火堆里,發出噼里啪啦的聲響。它嚇了一跳,趕緊調頭轉身逃跑了。
? ? 人們知道了年獸怕紅怕火光怕聲響,于是在每個年要來臨的那天在門上貼上紅色的紙,將門關上,做一大桌好吃的,燃后點上煙花爆竹。將年趕跑。到了晚上,大家害怕年又會回頭來害人,就不睡覺,坐著聊天直至天亮。就這樣,貼春聯、放鞭炮,守歲的習俗就一年年延續下來了。
? ? 臨近過年,我忽然想起以前老家一些過年的習俗:記得小時候一到臘月邊,大人們就開始忙碌起來。炒米胖,炒花生,炒瓜子,烘蕃薯干,打年糕,打麻糍,切凍米糖,芝麻糖,黍米糖。平時那些空空如也的壇壇罐罐里都裝滿了各種好吃的東西。然后大人們一趟一趟地去鎮上置辦年貨。一家老小的新衣服,糖果,零食,雞鴨魚肉。總感覺大人們只有臨近過年才綽闊起來,平時舍不得吃的東西此時也往家里搬了。
? ? ? 到了臘月二十左右,家家戶戶開始大掃除,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凈凈的。有的人家已經開始自己動手做豆腐了,過年做豆腐也是湯溪的一個習俗。爺爺在時,每年家里的豆腐都是自己做的。做豆腐的工序十分繁瑣:浸豆,磨漿,提煉,煮漿,點鹵,壓制……但是手工制做的豆腐原汁原味特別好吃。做好的豆腐大部分拿來做豆腐干,先將切成四四方方的大塊豆腐埋入裝有稻草灰的木桶中,第二天再將稻草灰洗干凈。然后將洗凈的豆腐放入燒沸的鐵鍋中煮。鐵鍋底部鋪一層早稻的稻草桿,既不會粘鍋,又有草木清香。煮熟撈起,將豆腐干放竹篩中晾干。這樣制作的豆腐干既香又有嚼勁,且可以存放好多天。另外一部分豆腐拿來炸油豆腐:將豆腐切成整齊的小方塊,下油鍋炸至金黃,撈起。剛起鍋的油豆腐又香又松軟,嘴饞的孩子已經忍不住要偷吃了……
? ?
過年的前幾天,家家戶戶開始寫春聯。村上有幾個書法寫得好的文化人會幫著大家寫門聯。大伙拿著寫好的春聯高興地道謝著,同時也說一些夸贊的話表達對有學識的人的敬重。而家里面那些紅紙小字是要自己寫的,比如糧倉上要貼五谷豐登,牛欄豬圈上要貼六畜興旺,雞舍上要貼雞鴨成群,碗櫥上要貼山珍海味……不會寫的人家就直接將紅紙剪成小方塊或長方形一貼了事。有一年姑姑叫我寫那些小字,她說豬圈上就寫張“日長夜大”吧,結果我寫成了“日長夜短”,貼上去之后全家人都笑翻了。
? ? ? 大年三十,對小孩子來說是最熱鬧開心的一天了。可以盡情地吃各種美食,有壓歲錢拿,還可以穿上新衣服和小伙伴們臭美一下。大人們貼春聯,蒸肉圓,忙忙碌碌著準備一桌豐盛年夜飯。在湯溪,蘿卜肉圓是每年三十夜這天都要做的。將蘿卜切片煮一下,切成小方丁,五花肉切丁加黃酒、醬油、鹽等調料入味然后與蘿卜、紅薯粉拌均勻。蒸鍋鋪上荷葉,將一個個肉圓蒸熟。剛出鍋的肉圓味道特別好,趁熱一口氣能吃好幾個。
? ? ? 對了,在吃年夜飯之前還要先謝年。奶奶會點上一對大紅蠟燭,在八仙桌上擺上煮熟的豬頭,整只的雞和整刀的肉,上面貼張四方的小紅紙。擺上碗,筷,酒杯。在酒杯里倒上酒,先祭祀祖宗和先人。點上香拜三拜,酒過三巡,然后將香插到門外將先人送走后,一家人才可以關上大門,聚在一起吃年夜飯。稱為封年。
? ? 年夜飯都比較豐盛,至少要有十幾道菜。傳統的大塊肉夾饅頭,白切雞和燉六筍是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道菜是魚,寓意年年有余。吃飯時位置不能亂坐。長輩一般坐在上橫頭,大人坐長輩左右兩旁,小孩子坐邊上。要等長輩先動筷子,大家才開始吃。長幼尊卑有序,不可亂了規矩。一家人圍成一桌吃年夜飯,喝著自釀的農家米酒,團團圓圓,其樂融融。
? ? 吃完年夜飯,開門放鞭炮。每個長輩都會給小孩們一個紅包,此為壓歲包。我拿到壓歲包一般都會藏在枕頭底下。也會偷偷抽一兩張拿去買煙花或汽球玩。男孩子們喜歡玩鞭炮,時不時的點燃一個故意往女孩子身邊扔,引起一陣尖叫聲。我們女孩子則喜歡放煙花,點燃之后一朵朵絢麗的煙花瞬間照亮漆黑的夜空。火樹銀花不夜天,煙花飛舞迎新年。五彩繽紛的煙花綻放只有幾秒鐘的時間,美麗卻短暫。然而那種扣人心弦的美,卻讓人久久難忘。
? ? ? 大年三十的晚上,一般都不睡覺。大人們總是說要醒長壽夜。其實外面彼起彼伏的鞭炮聲也根本無法入睡,實在困了也就打個盹。爺爺奶奶要祭灶君神,在灶前點上三柱香,泡一杯清茶,再拜三拜,然后放一串鞭炮。接下來,奶奶就找出一包洋紅,開始染紅雞蛋。老爸一般會找個理由偷偷溜出門去打牌混通宵。老媽則在家守著電視機看春節聯歡晚會,然后炒湯圓餡,煮毛芋,準備菜羹。
老家的習俗,大年初一的早上是要吃菜羹的。所謂的菜羹,就是把煮熟的毛芋剝殼和蘿卜絲、芥菜煮成一大鍋羹。說實話,那菜羹其實一點都不好吃,芥菜有點苦苦的味道,我不愛吃。老爸總要逼我吃,說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我們家世代都是農民要有勤耕不輟的精神。“羹”同“耕”,寓意勤勞耕作就會有收獲。芥菜苦,其意是要吃苦耐勞,憶苦思甜。
? ? ?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年初一早上吃菜羹的習俗已漸漸改變。好多人家都在大年初一吃龍游發糕或湯圓了,可我那固執的老爸依然堅持要在年初一早上吃一碗菜羹。我們湯溪的湯圓和寧波湯圓不一樣,是咸的,有雞蛋那么大,頭上還有根小尾巴。而我奶奶做的湯圓總是特別大個,有鵝蛋那么大,三四個吃下去就已經很飽了。湯圓一般是冬筍豆腐干肉餡的,也有蘿卜或落湯青餡的。根據個人口味,包自己喜歡的餡。正月家里來了客人,主人一般會煮一大碗七個雞蛋大的湯圓。湯溪人熱情好客,認為七是個吉利的數字。因此客人要回去時也非要拿七個紅雞蛋讓客人帶上,說是一點利是。
? ? ? 正月初一早上要選吉時開門。老爸會找一根竹竿,頭上掛一串鞭炮,叫我舉著,等小鞭炮放完之后,他再點幾個大炮仗。這樣才算正式的開門大吉。年初一這天是要去上墳的。上墳之前要先去村上的祠堂祭拜一下太公。這是對祖宗先人的尊重。上墳回來之后大家喝喝茶,吃吃糕點,說一些吉利話。新年伊始小孩子不能罵人,說臟話,否則會被“開新年”(挨揍)。而且這天一般是不干活的,連地都不用掃。有人說一年忙到頭,新年第一天要好好休息。門口滿地鞭炮碎屑奶奶也不讓掃,說要留著,新年全家紅紅火火。
? ? ? 大年初二開始出門拜年。初二這天一般都是去外婆家或舅舅家,那時候出門拜年都是走路的多。從家里走到中戴要走將近一個小時。一路上人多很熱鬧,大家有說有笑,一點也不覺得累。初二之后,因為親戚多,還要上七大姑八大姨家走走,一圈拜回來差不多就要到元宵節了。記得小時候去親戚家拜年,大家都沒什么貴重的禮品。提著鎮上糕餅坊買回來的草紙包的糕餅,一包包整整齊齊的梯形狀糕點:有芙蓉糕,雞蛋糕,紅茴茴,油金棗……記憶中那些糕餅的味道非常好。可惜現在再也找不到兒時的那種味道了。
? ? 快到正月十五的時候,又開始熱鬧起來。好多村莊都有舞龍燈,跌獅子的表演。鎮上還會在元宵節這天把廟里的城隍老爺請出來巡街,用八抬大轎抬著,敲鑼打鼓的非常熱鬧。我們村也有龍燈,每戶人家都要準備一兩橋燈板。上面固定好燈和花,然后一板板接起來就形成了一條長長的龍燈。在農村的夜晚看舞龍燈是非常熱鬧開心的,特別是龍燈在曬谷場上盤雙蝴蝶,那壯觀的場景讓年少的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 ? ?
正月里附近有些大的村莊也會請戲班子來做戲,上演的大都是婺劇或是越劇。戲臺子一般都搭在古老花廳里或是空曠的曬谷場上。好戲開場前也放鞭炮,鑼鼓喧天。正場上演之前會先加演一段圖八仙。幾個騰云駕霧的神仙出場,營造出一種喜慶祥和的氛圍。喜歡看戲的大都是些老人和婦女,年青人也就去湊個熱鬧而已。我們小孩子則喜歡鉆到后臺去看那些演員對鏡描眉上妝,換戲服。然后看那些拉胡琴,吹喇叭,敲鑼打鼓的藝人怎樣操作那些樂器。我最喜歡看青衣和花旦。扮相秀美俊俏:玲瓏的身段,婉轉清脆的嗓音,時而蓮步輕移,時而云袖輕舞……臺上做戲的演得投入,臺下觀戲的看得癡迷。多年以后也曾感嘆: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 ? ? 過完正月,過年也接近尾聲了,人們又開始日復一日的正常的勞作。現在生活富裕了,很多人平時的一日三餐都豐盛得跟過年似的,很多傳統的習俗也簡化了,漸漸被人淡忘。而我,卻依然懷念小時候過年的那種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