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次的江南九天游,看盡美景享盡美食之余,最大的收獲是迎來了廣廣的語言爆發的第二彈。
之前分享過語言發展的第一彈(神奇的語言風暴),之后半年里就是一個緩慢進步的平臺期,而這一次旅游,我們似乎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這個世界里有理解有模仿,有交流還有表達。
對于小孩的語言發育,我們常常聽說:
女孩的語言發育比男孩早
語言發展的個體差異性很大
耐心點,到時候就都會說了
我知道很多父母都是表面上都很淡定,可私底下卻著急得很,暗地里使勁,可是,有些坑你不避開,越努力越事倍功半。
01
不需要特別使用“寶寶語言”
“寶寶語言”是什么?“寶寶語言”就是不少人常說的疊詞和人為過度簡化了的詞語或句子。
很多人認為小孩學習語言應該從簡單到復雜,一開始說的很復雜會給小孩帶來太大的挑戰,小孩接受不了。
寶寶學習語言的過程從簡單到復雜是合理的,因為一般情況下學習的過程就是從單個詞語到多個詞語組合,再到多個詞語組成的短句,最后是完整的句子。
但我們不能忽視的是兒童就像一塊海綿。學習語言的過程除了受基因遺傳的影響,它還和周圍環境以及小孩本身的性格天性和思維能力相關。家長能夠干預的主要是周圍環境。
芝加哥大學曾經在2002年做過一個系統研究,他們發現在跟兒童交流的過程中使用完成以及復雜的句子而不是“寶寶語言”,有助于小孩理解和掌握復雜的句子。他們在幼兒園進行了調查,A班的老師經常使用復雜完整的句子,B班的老師則使用簡單的語言跟小孩交流,結果A班的小孩掌握復雜語言的速度比B班要快接近兩倍。類似的研究和結論也被普渡大學學者取得。
兒童就像一塊海綿,絕對不要低估他們的學習能力。我們不需要特別使用“寶寶語言,而吸引寶寶注意和正確引導的訣竅是:
可以使用夸張的音調和表情而不是“寶寶語言”
發音清楚詞語或者句子簡潔而不是人為簡化
豐富的語言環境很重要,讓小孩接觸不同的詞語和句子結構
02
輸入也要輸出
語言學習的過程中注重輸入的很多,也就是經常跟小孩重復某些詞語,而聆聽小孩輸出的卻很少。輸出的方式有被動和主動。
被動的方式可以通過詢問的方式達到。剛開始說話的時候,我們著重于直接重復詞語以及使用肯定句,而重復的詞語里面又會從日常生活接觸到的名詞開始,這些都是很正常合理的。
但如果我們稍微調整一下詞語結構,在名詞的基礎上加入動詞以及使用問句,讓小孩有更多的機會表達。表達的前提是理解,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是表達自己的想法以及與外界交流,所以適當使用問句,就是引導交流的一個形式。
我們輸入——提供學習素材,也要記得讓小孩輸出——
開始的時候可以詢問是否的問題,比如“要不要”、“是不是”等
逐漸過渡到提出一些需要簡單回答的問題,比如“喜歡蘋果還是香蕉”
擴充詞匯,有名詞也有動詞,使用句子描述自己或者小孩的行為
03
環境刺激的重要性
1970年有一個轟動語言學習權威屆的事件發生,一名叫做“Genie”的小女孩被人發現,小女孩從出生到被人發現都處在一種與世隔絕的環境中,被綁在椅子上或者關在籠子里。在她13歲的時候她掌握的語言只有20多個詞語。盡管后來社工和心理學家花了很大的功夫,Genie的語言交流能力收到的損傷仍然沒能夠恢復。
美國的兒童健康和人類發展國家學會(NICHD)發現兒童在高質量的養育環境中能夠掌握比較多的詞匯量和較復雜的語言技巧。
環境刺激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在廣廣的語言發展過程中,我們會反思和總結,我們發現在沒有大變化的日常生活,我們使用的語言其實是相對單調,如果不是人為注意引入新的詞匯或者句子,基本上某些詞是經常重復,比如“洗澡啦”、“吃飯了”、“廣廣上學”、“雞蛋”等等。
這次旅行給了我們另類的意義和啟發。
這次旅行提供了一個時間持續較長的特殊生活環境——
這個環境輕松愉快:爸爸媽媽一直陪玩...
有很多新鮮事物:泛舟西湖、永福禪寺、溪流湖泊、絲綢博物館...
徹底地釋放小宇宙:爬樓梯、坐電梯、酒店蹦跶、盡情奔跑...
之前在香港短途旅行的時候廣廣就學會了回應“是不是”和“要不要”的問題,而這次江南行廣詞匯量則是突然暴增,而且喜歡學詩歌和唱英文歌等等。
學習語言的關鍵點不在于成人的單調重復,而應該讓小孩回歸到精彩的環境中,接受不同的刺激。
幫助小孩語言發展有不少方法和技巧,這里沒有細細地展開,這里只討論重要的關鍵點,抓住這些關鍵點才會事半功倍。
- end -
參考資料:
1 http://www.healthofchildren.com/L/Language-Development.html
2 http://www.livestrong.com/article/201440-the-effects-of-environment-on-early-language-development/
3 http://www.readingrockets.org/article/young-childrens-oral-language-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