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春節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春節,沒有走親訪友,在家睡覺,游戲,吃飯,看書,一邊緊跟疫情,一邊又可過自己的世界。畢竟每年總要一段時間是真正的屬于自己的。
2020年1月22日下午歸家休息。1月23日外出購物,給自己給家人買過年禮品,過了一把消費癮。1月24日上午休息,重新拾起好久不玩的陰陽師,晚上去吃團圓飯,并且因為疫情將走親戚的火車票退了。1月25日上午睡覺,下午繼續玩陰陽師,并且六星了輝夜姬。1月26日開始準備看書,拾起《清代學術概倫》,看了一會兒,對文言通假字實在吃力,好久沒有看書要查字典、人物資料與術語解釋了,于是看了一會兒又看起了計算機書,自己專業的書是熟悉多了,白話直白易懂。也就這樣磨磨唧唧,翻幾頁書,看看電視劇,看看小說,打打游戲,27號給我過過去了。
我一直堅持每年要定時沉浸自己。人生的迷惑時常有,一生都會在探索真實的自己,看社會新聞與讀名著,是將自己放在這個社會里理解自己的一種方式。于是強迫自己去讀文字,28日便開始認真看書。2020年1月29日星期三,第一遍讀完《清代學術概論》,好久沒有讀這種文言與白話夾雜的文字了,看起來頗為吃力,但還是讀完了,結果是仍然需要再讀一遍,先做一些摘抄,不枉讀過一遍。好多不理解的地方,當然是需要再次閱讀。
- 然而歷史的教訓終究敵不過黨派乃至個人的利益。
- 設計似乎不錯,缺點在于忘記外交是內政的延伸。
- 其在我國,自秦以后,確能成為時代思潮者,則漢之經學,隋唐之佛學,宋及明之理學,清之考證學,四者而已。
- 佛說一切流轉相,例分為四期,曰:生、住、異、滅。思潮之流轉也正然,例分為四期:一、啟蒙期(生),二、全盛期(住),三、蛻分期(異),四、衰落期(滅)。
- 以復古為解放。
- 唐代佛學極昌之后,宋儒采之,以建設一種“儒表佛里”的新哲學,至明而全盛。
- 此種習氣為思想界之障礙者有二:一曰遏抑創造,二曰獎勵虛偽。宋明學之根本缺點在于此。
- 然則炎武所以能當一代開派宗師之名者何在?則在其能建設研究之方法而已。約舉有三。一曰貴創。故凡炎武所著書,可決其無一語蹈襲古人。其論文也亦然,曰:“近代文章之病,全在摩仿,即使逼肖古人,已非極詣”二曰博正。三曰致用。要之,其標“實用主義”以為鵠,務使學問與社會之關系增加密度,此實對于晚明之帖括派,清談派施一大針砭。清代儒者以樸學子命以示別于文人,實炎武啟之。
- 不寧唯是,我國人好以“陰陽五行”說經說理,不自宋始,蓋漢以來已然。一切惑世滅民汩靈窒智之邪說邪術,皆緣附而起。
- 天理即在人欲之中,無人欲則天理亦無從發現。
- 立言但論是非,不論異同。
- 人茍不能斡旋氣運,利濟天下,徒以其知能為一身家之謀,則不能謂之人。
- 質而言之,為做事故求學問,做事即是學問,舍做事外別無學問,此元之根本主義也。以實學代虛學,以動學代靜學,以活學代死學,與最近教育新思潮最相合。
- 凡一學術之興,一面須有相當之歷史,一面又乘特殊之機運。
- 蓋無論何人之言,決不肯漫然置信,必求其所以然之故,;常從眾人所不注意處覓得間隙,既得間,則層層逼拶,直到盡頭處;茍終無足以起信者,雖圣哲父師之言不信也。此種研究精神,實近世科學所賴以成立。
- 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
- 實事求是,不主一家。
- 有一字不準六書,一字解不通群經,即無稽者不信,不信必反復參證而后即安。以故胸中所得,皆破出傳注重圍。
- 學有三難:淹博難,識斷難,精審難。
- 吾常言:“清代學派之運動,乃‘研究發的運動’,非‘主義的運動’也“。
- 蓋吾輩不治一學則已,既治一學,則第一步須先將學之真相,了解明確,第二步乃批評其是非得失。
- 一言以蔽之曰:用科學的研究法而已。試細讀王氏父子之著述,最能表現此等精神。第一曰注意。第二曰虛己(注意觀察之后,既獲有疑竇,最易以一時主觀的感想,輕下判斷,如此則所得之“間”,行將失去,考證家決不然,先空明其心,絕不許有一豪先入之見存,惟取客觀的資料,為極忠實的研究。)。第三曰立說。第四曰搜證。第五曰斷案。第六曰推論。
- 正統派所治之學,為有用耶?為無用耶?此堪難言。試持以與現代世界諸學科比較,則其大部分屬于無用,此無可諱言也。雖然,有用無用云者,不過相對的名詞。老子曰:“三十輻共一觳,當其無,有車之用。”此言乎以無用為用也。循斯義也,則凡真學者之態度,皆當為學問而治學問。夫用之云者,以所用為目的,學問則為達此目的之一手段也。為學問而治學問者,學問即目的,故更無有用無用之可言。莊子稱“不龜手之藥,或以霸,或不免洴澼絖 ”,此言乎為用不為用,存乎其人也。循斯義也,則同是一學,在某時某地某人治之為極無用者,易世易地易人治之。可變為極有用,是故難言也。其實就純粹的學者之見地論之,只當問成為學不成為學,不必問有用與無用,非如此則學問不能獨立,不能發達。夫清學派固能成為學者也,其在我國文化史上有價值者以此。
- 夫吾固屢言之矣,清儒之治學,純用歸納法,純用科學精神。
- 吾常言:欲一國文化進展,必也社會對于學者有相當之敬禮;學者恃其學足以自養,無憂饑寒,然后能有余裕以從事與更深的研究,而學乃日新焉。
- 要之清學以提倡一“實”字而盛,以不能貫徹一“實”字而衰,自業自得,固其所矣。
- 故后之治今文學者,喜以經術做政論,則龔、魏之遺風。
- 殊不知凡學問之為物,實應離“致用”之意味而獨立生存,真所謂“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 讀吾書者,若認其所采材料尚正確,所批評易不甚紕繆,則其應起之感謝,有數種如下。其一,可見我國民確富有“學問的本能”。其二,對于先輩之“學者的人格”,可以生一種觀感。其三,可以知學問之價值,在善疑,在求真,在創獲。其四,將現在學風與前輩學風相比照,令吾曹可以發現自己種種缺點。
最后,此次的疫情,讓我再次深刻感受到這世上比我自己更愛自己的只有媽媽。
附錄:
康有為的不變與梁啟超的善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