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第一部是在講少安,那第二部就在寫少平。
印象中的少平,瘦高的個子,俊朗的五官,沉默寡言,一副思考的憂郁少年模樣。因為家里貧苦,只能吃食堂里最差的伙食,但礙于青少年的自尊,每次都最后一個去食堂吃飯。
但也是在這里,他遇到自己的第一個紅顏知己—郝紅梅。紅梅家里成分不好,在那個敏感的年代受到牽連,生活貧苦。相同的境遇讓兩顆冰冷的心相互靠近,他們經常一起分享一本書,一起交流。
讀書真是一件受益頗多的事情。兩個年輕人有了共同的精神食糧,羞澀的大男孩孫少平,也因為在人群中找到了一絲溫暖而變得勇敢和開朗,開始擁抱生活。
但是好景不長,郝紅梅因為要找一個管家子弟,做自己未來的依靠。很快她就拋棄了孫少平,和班長顧養(yǎng)民在一起了。孫少平傷心難過,仿佛心被剜去了一塊。但很快,他就說服了自己,紅梅的做法是對的,她追求她自己的幸福沒有錯。自己已經遍體鱗傷了,還有空替別人著想,這就是孫少平,想別人的事總比自己多一點。
班上的侯玉英總是愛挖苦嘲笑他,但孫少平卻在最危急的時刻奮不顧身地救了她一命。畢業(yè)的時候,郝紅梅在商店里偷拿了幾塊手絹,被當場抓住。這個消息被侯玉英知道,趕緊通知孫少平,想要為他出一口氣,但卻被孫少平罵了一頓。孫少平要求不聲張此事,不然郝紅梅的一生就毀了,他迅速地趕到小賣部,用自己的錢替她抵了賬,把她救了出來。
不計前嫌,急人所難,孫少平的身上總是閃爍著一些常人少有的光輝。
自從雙水村的集體制改為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后,原本讀書的幾個孩子也去地里干農活了。孫少平又脫離了書籍,回到了黃土地。但在他的心里,他不甘心一輩子就待在雙水村,他想去更廣闊的天地闖一闖。世界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顆種子,他知道只有外面的土壤才能讓他成長。
他征求父親和少安哥的意見后,準確地說聽從自己的心意,離開了雙水村來到了黃原。他準備在這里實現(xiàn)他的夢想。
走出車站的他,看著黃原的天,呼吸著黃原的空氣,這突然跑來的開始讓眼前的一切顯得很不真實。很快,少平就明白他想要在這個地方生存下去,只有靠自己的一身力氣。
很幸運地在曹書記家攬到了活,別的小工工錢都是二塊一天,他自降身價,一塊五就行,只要有個能讓自己生存下去的活,干什么都行。他搶著去干最重的活,背上早已皮開肉綻,新傷舊傷交替,他也任勞任怨,得到了曹書記一家人的賞識,尤其當知道他會教書后,一家人對他更是尊敬,專門給他安排輕松的活。但他并沒有因此驕傲,仍然搶著干最重的活,來報答書記一家人的看重。
閑下來的時候他就看書,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很快,曹書記家的活干完了,到最后領工錢的時候,少平算好了他應該能拿75塊錢,但是曹書記給了他90塊錢,說是一直都是按正常小工的工資給他算的。但他堅決不收,他堅持當初就是按一塊五說好的,多余的錢他不能拿。不僅沒拿,最后還拿出了十五塊放下,表達對主家的一點謝意。曹書記感動不已,忍不住嘆道:“你這娃咋有這么高尚的品德。”
書看到此處,我也不禁對這位衣衫襤褸的農村娃油然地生出敬佩,相信很多人可能就半推半搡地拿了那九十塊,客客氣氣地道別。即使有一部分人也像少平一樣堅持不要,可能最后的回禮也會忘記,畢竟少算了二十五。
孫少平,做事光明磊落,即使貧困也仍然堅持自己的原則,即使啃食著高粱黑饃,腳上鞋子爛的掉低,依然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人貧志不貧,在生活的最底層,依然捧著書深刻地理解生活和世界。
他很平凡,像行走在路上的大多數(shù)人,可是他又不平凡,他在每一件小事上表現(xiàn)出的細節(jié),很少有人能都做到。他生活在平凡的世界,卻有著不平凡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