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責任家庭》讀書筆記
作者:李雪
不在愛中,就在恐懼中
??我們在面對孩子、面對親人說話之前,可以先緩一緩,覺察一下自己的心,是在愛的位置,還是分裂的位置?話說出口,會讓關系更親近,還是更疏遠?
一、核心區別
??好的父母與不好的父母,核心區別在于:父母是希望孩子成為他自己,還是成為父母想象中的人。
- 如果是前者,哪怕父母不是什么成功人士,做不到時時刻刻回應孩子,也沒關系,孩子的一生照樣會過得逍遙自在。
- 但如果是后者,即使父母學了很多育兒方法,跟孩子說話總是溫和有理,孩子依然會反感抗拒。我經常遇到一些學習正面管教的家長,他們學習了很多,但學會的往往是溫和而堅定地控制孩子、改造孩子。無論他們說的話多么有道理、多么正確,跟孩子的關系依然擰巴。
二、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讓孩子成為他自己,而不是成為父母想象中的人,這是很高深的境界。
??如果一個人能修煉到對任何人,包括自己在內,都沒有改造欲望,那么他就是所謂的“覺醒”的人。
??《圣經》中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好:不是在愛中,就是在恐懼中。
??愛帶來如其所是,帶來對事實的臣服和行動的智慧;而恐懼帶來分裂,帶來對錯評判,帶來應該與不應該的較勁。
三、跟妹妹相處
??我經常提到自己跟妹妹相處的例子:妹妹買了一堆面包放在冰箱里忘了吃,我看到后忍不住想教育她“面包要及時吃,不要浪費錢”。這個時候,我就是想改造她,我的心已經不在愛的位置上,而是處于分裂的位置。這個分裂的位置,源自我頭腦中妄想出來的恐懼——“如果我不教育她,她今天對食物這么不珍惜,以后就會一直這樣,逐漸變成一個浪費成性的人”。我小時候也整天被父母這樣妄想,活在恐懼的劇情里,制造著無休止的分裂、評判和沖突。所以,當我覺察到自己偏離了愛的位置時,就立刻讓自己回來,只是帶著愛,簡單地告訴妹妹:“這個面包店的面包都沒有添加防腐劑,只能放三天,三天過后就不能再吃了。”妹妹“哦”了一聲,但從此以后每次都會及時吃掉面包,有時還會提醒我“面包要到期了”
??可以想象,如果我處在分裂的位置上,去教育妹妹不要浪費糧食,她必然會感受到我語言背后的能量。這個能量是評判、不接納,所以即使她意識上不反抗,心理上也必然會疏遠我。這就是為什么有人一輩子說話做事都很正確,但跟親人的關系卻冷淡疏遠。美劇《福斯特醫生》中,爸爸對婚姻失敗的福斯特說:“你總是能夠‘正確’地傷害別人。”是否傷害別人,并不在于你說的話對不對、有沒有道理,而在于你的心——你的心是處于愛的位置,還是分裂的位置。
四、我家的鸚鵡
??我家的鸚鵡小時候經常咬人。有一次,它咬了來我家玩兒的小朋友,具體因為什么我沒看到,但我看到咬人之后的鸚鵡充滿著恐懼。于是我讓其他人照顧被咬的孩子,自己把鸚鵡抱到臥室,輕柔地安撫它,告訴它:“沒關系的,我會保護你,沒事的。”我看到了真實的鸚鵡,它很恐懼,于是愛自然地指引我去安撫它,而不是評判、教育、懲罰它。這只鸚鵡是人工孵化出來的,很沒有安全感,我能做的就是盡量用愛去融化它的恐懼。隨著鸚鵡安全感的增加,它咬人的情況越來越少。
??但是在一種情況下,鸚鵡依然會飛過去咬人,那就是當它被欺負的時候。確實有一些不懂事的孩子會主動招惹它,如果孩子被咬了,又確實會給我帶來麻煩。于是我就對鸚鵡說:“我帶你到小區里散步,要是有小朋友招惹你,你不要咬人好不好?因為這樣會讓我很難處理。”在這之后,有一次,鸚鵡站在小區的欄桿上休息,一個小朋友跑過去指指點點,說一些很不友善的話。我提醒小朋友不要招惹鸚鵡,它會咬人,小朋友退后幾米,繼續指指點點。這個時候,鸚鵡忽地飛過去,小朋友隨即捂著額頭大哭,說鸚鵡咬他。小朋友的媽媽趕過來查看,發現額頭并沒有任何傷痕。原來鸚鵡只是飛過去撞了他,并沒有咬人。它既給自己出了氣,又沒給我惹麻煩,我很佩服它的智慧。鸚鵡之所以善解人意,愿意配合我,是因為我幾乎沒有評判過它,一直都理解它、保護它,它自然也愿意理解我、保護我。
五、結語
??動物尚且如此,何況更有智慧的孩子呢?父母和孩子就像是糾纏的量子,如果父母的內心沒有分裂、恐懼和沖突,那么孩子的外在表現也不會是沖突對立。孩子是父母內在的鏡子,父母在孩子身上看到的任何問題,都可以用來反觀內照。當父母化解了自己內在的評判和對立,孩子就什么問題都沒有了。
??我們在面對孩子、面對親人說話之前,可以先緩一緩,覺察一下自己的心,是在愛的位置,還是分裂的位置?話說出口,會讓關系更親近,還是更疏遠?其實,我們的內心都知道答案。在生活中慢慢覺知內心是合一還是分裂,是在愛中還是在恐懼中,這就是解脫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