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的事自然能堅持,不喜歡的事卻如何也堅持不了
——村上春樹《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
晚上踩著閉館的鈴聲走出圖書館,今天上午上了兩節課,自習8個小時。 這一個月來,幾乎都是以高三式的機械生活方式生活,偶爾上課,拼命聽講,寫筆記,一下課便去了圖書館,憎恨一切打擾我生活節奏的人事,掐著時間吃飯洗漱,然后以凝固的姿態繼續看書、記單詞。每天中午看看簡書,寫點文字是唯一能夠讓自己放松一下的事情。
我差不多在大一下學期就確定了要考研,并且打算走學術這條路,家里面父母也很支持。于是進入大三就選定了要考的專業與學校,甚至是心儀的導師。雖然前五個學期的成績還不錯,可能會有保研的資格。但是沒有百分之百的希望,而且有資格也不一定真的能去想去的學校。大學這兩年多我似乎從來沒有想過除了考研之外的其他的選擇,也沒有想過考不上要怎么樣的問題。大概是因為完全沒有給自己別的選擇,沒有任何退路。所以我很早的就制訂了考研初期(3月至 5月)復習計劃:
1、6點40起床? 早上背誦《文心雕龍》
2、8點10至11點半(專業書? 、單詞??、 長難句分析)
3、11點半至2點半 (午餐、午休、寫一些文字)
4、2點40至下午6點半(專業書、單詞、新概念4文章背誦)
5、6點50至9點50(導師論文、其他自己規定看的相關書目、背誦詩詞)
6、10點20至10點50 總結與回顧當天復習的東西
大三下學期課很少,每星期只有4堂必上的課,不上課的時間都是按照這樣的計劃,并且每兩個星期有規定需要完成的復習任務,不上課的日子,每天復習10個小時。這樣堅持了一個月,除了上個星期看書看到眼睛酸痛得不行,給自己放了一下午假去了趟植物園外,沒有休息過。因為是自己選擇的路,也沒有怨言和覺得很累,只是覺得似乎哪里不對。
晚上與同樣要考研的朋友去吃飯,她準備考的是屬于哲學院的美學,而我要考的是文學院的文藝學中的文藝美學方向,所以一起聊了一會。她還在糾結是考武大還是南開,并沒有開始復習。聊完后產生的結果是:我影響了她,她決定從明天開始去圖書館開始看書復習了。而她也影響了我,甚至是指點了我,讓我知道自己到底哪里不對了。她說:“考研是一場馬拉松,你剛開始太用力,可能到了沖刺的時候就沒有體力了。”這是一句很簡單的話,長跑需要均衡分配體力,這也是常識。但是在自己特別想去做成某一件事,達到某一個目標時,常常會把很簡單的道理忘記。我就是這樣,長跑計劃是所有的運動里,我唯一擅長的。但我并沒有把考研與長跑聯系起來,在考研初期,便鼓足了干勁,想趁著這股干勁,一直往前沖,沒有想過考研是一場漫長到長達八九個月的長跑。到了沖刺期失去干勁了怎么辦?于是晚上我在自己的計劃里加上了三條:
1、每周四下午5點到6點慢跑3000米。
2、每周日下午可以放假,看看自己想看的電影、動漫、閑書,出去走一走,跟朋友聊聊。
3、五月份放假三天,去一趟鎮遠古鎮。
因為我發現,看書看到頭昏腦漲時,睡覺似乎沒有什么用,而出去走一圈,卻能很快清醒。當年高三每天堅持跑步,很少生病,所以添加了每周適當的鍛煉。另外這一個月,沒有追動漫,沒有看其他的輕松一點的書。每天只想著專業書擼了多少頁,單詞記了多少個,長難句看了多少句。慢慢的我也開始覺得有點無聊了。我想在考研初期就這樣太壓迫自己,讓自己產生無聊感是錯誤的做法。四月份的復習任務完成后,五月份要出去走一走,鎮遠古鎮之前一直想去,而且也是長沙周邊唯一沒去過的景點了。
前幾天在簡書上看到一篇談論是否要考研的文章,他說不要為了找更好的工作考研,不要為了逃避就業壓力而考研,我覺得都說得挺好的。我身邊也有一些朋友在糾結是考研還是找工作,一直到現在還做不了決定,就我個人看來,我覺得是否考研需要兩方面考慮:
1、感性的選擇(自己是否有喜歡的專業、是否有意愿繼續讀研,就像村上春樹說的。如果自己并不太想考研,而是迫于其他的壓力,可能很難在考研這場長跑中堅持下來,并且最終有所收獲。)
2、理性的判斷(判斷自己喜歡的專業,或者是就讀的專業是否有繼續留在大學校園里學習的必要,判斷自己是否適合繼續留在大學里學習,自己的家庭是否支持等等)
——
在這趟我自己選擇的馬拉松長跑中,大概會因為寂寥而覺得苦楚,所幸還有文字陪伴,還有千千萬萬同樣正在這場長跑中前行、或是將要開始這場長跑的人們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