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先挖坑,下周再埋。
:)
提綱:
1、定義:人的內心都有追求立即滿足之念。
2、研究成果-棉花糖實驗
3、歷史上的即時滿足偏差
4、如何利用這個來忽悠人
5、如何防御別人利用這一點來忽悠
賢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如其不遇,沒身而已。
行為短期化的原因很多,人們內心普遍存在的立即滿足偏差是一個重要方面。人們決策時往往會選擇能立即獲得收益和避免直接花費的方案。對常人來說,現在獲得好處比未來獲得好處更能引起興趣。究其原因,還是懼怕未來的不確定性。
今年春節流行在微信上搶紅包,其實紅包的金額很少,但大家都樂此不疲。在股市中許多中小投資者要時時看盤,喜歡天天操作,不少人被套后喜歡做T+0,希望攤低成本……上述種種現象,從心理學上說,都是因為可以立即得到滿足。
心理學家塞勒1997經過研究發現:紐約出租車司機在小時平均收入高時,常早下班。而小時平均收入低時,常晚下班。顯然這是個奇怪現象,不是一種理性決策。一般說來,當某天小時平均收入高時應多干,因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為什么會有這種有違常理的做法?訪談發現,他們是將一個決策問題同其他問題分開考慮,或將一個決策的各個方面分開考慮。而且,他們只以今天一天為標準,而不是根據兩天或多天的收入來考慮。
現在行為短期化情況比較普遍。例如,地方政府追求短期GDP增長而常常忽視環境承載能力。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惜劈山填海。足球俱樂部寧愿花巨資購買巨星以求短期成績提高,也不愿意在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上下工夫。股民入市,希望馬上就能利潤翻番等等。
行為短期化的原因很多,人們內心普遍存在的立即滿足偏差是一個重要方面。
立即滿足偏差,指的是人們對即時滿足的要求更高,人們決策時往往會選擇能立即獲得收益和避免直接花費的方案。對常人來說,現在獲得好處比未來獲得好處更能引起興趣。究其原因,是懼怕未來的不確定性。如要在下月的兩份利益和本月的一份利益之間選擇,按照人的理性思維,絕大多數人該選擇前者,但前提是兩者都是必然現象。如下月的兩份利益不是必然的,人們可能更愿選擇本月的一份利益。立即滿足偏差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人們對未來事件發生可能性的判斷不準確。在比較眼前和未來利益時,常常低估未來利益。第二,面對享樂,人們希望越快越好,現在享樂遠遠好于留在將來。
即時滿足偏差:“活在當下”的騙局
選擇盡情享受當下,然后在將來的某一天面對刷爆的信用卡,肥胖的身材,多病的身體,痛苦迷茫的中年生活,拮據的晚年,這就是“活在當下”的騙局。
我們趨向于享受即時的快樂,避免即時的代價,卻把代價延遲到不可知的未來,“未來的好處離我們越遠,我們就越不珍惜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