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天已經快要黑了,朦朦朧朧的像是蓋了一層紗幕,除了小女孩,放眼望去已經沒有第二個人了,她還在村口公路旁,牽著牛吃草,她想著再等會,等牛吃飽一點再回去。這時他爸爸騎著自行車回來,看到她一個人在路邊,便叫住她說天黑了,早點回家,她應了一聲,感覺到爸爸說話的語氣是如此祥和,并帶著關心和愛,她覺得很開心。
回到家,廚房里媽媽在做飯,爸爸走過來對媽媽說,女兒剛剛很乖,天黑了自己還一個人在牽著牛吃草,把牛喂得很飽,媽媽應聲著,問爸爸有沒有給小女孩買鞋,這時爸爸拿出一雙粉紫色半透明的涼鞋給小女孩,上面還有一個大蝴蝶,這是當時特別流行的款式,小女孩很驚喜,拿著鞋子就去試了,大小剛好合適,心里暖洋洋的,那個時候物質缺乏,一雙鞋子可以高興很久。
這一幕非常深刻,當時大約是剛上學的年紀,6或7歲,二十年過去了,小女孩還沒有忘記,每當想到小時候美好的事情,她還是會想到這些畫面,雖然家里條件不好,住在泥磚瓦房里,爸爸靠收賣破爛為生,家里務農,但是她覺得非常幸福,爸爸語氣態度平和,媽媽也不憂愁,家里氣氛很好,爸爸媽媽很愛她。
①這個記憶二十年依然清晰,美好的事情可以抵擋很多艱難時刻,長大后她認為給孩子創造溫馨的回憶是很有意義的,因為你不知道什么傷害會刻在孩子心里,什么愛會護著孩子前行。
大多數時候,小女孩的爸爸常常易怒,為了一些特別小的事情,媽媽總是開心不起來,她希望她的爸爸脾氣好一點,不希望家里的氛圍那么緊張,她希望媽媽開心。
二十年后這個愿望還是落空,她明白她的期待不能改變爸爸媽媽,她放棄了期待,并學習接納,明白了并不是所有家庭都會像電視劇里表演的那么溫馨,只要時時記住,爸爸媽媽都是愛她的,他們的問題是他們的課題。
②小女孩長大后,對爸媽沒有了期待,但她認為好的家庭,或者一個“好的”人,脾氣應該要好,應該是樂觀開朗的,所以她遇到一個人,就有這樣的判斷標準,而且她希望被她肯定的人,都應該有這些標準,有一個人看起來像符合標準了,她就特別愿意相信這個人就是“好的”人了,但是這次她又失望了。
原因是一兩點并不能作為判斷一個人的標準,況且這兩點是帶了自己的濾鏡,并不準確。而且人不是因為期待而生,有他自己和他成長的環境,有他的因緣和合,尊重意味著尊重他原來的樣子,她學習更加全面去看待與一個人的關系,學習跟情感成熟的人建立關系,學習不依賴,把期待回歸在圓滿自己上,學習放棄幻想回到現實的關系,并且開始關注自己內在的需求。
③因為家庭的原因,她特別怕別人生氣,因為一旦生氣,就意味著對方耍賴式無底線的傷害,所以她會放棄一部分權益來自我保護,同時也給了別有用心的人利用的機會。
傷害總會有所難免,但一定不是白白浪費,后來她開始明白最好的保護不是自我妥協,相反一味妥協只會助長他人的冒犯。學會與憤怒的情緒相處,曾經的小女孩已經可以獨擋一面去解決沖突,憤怒是弱者的表現,憤怒無濟于事,憤怒會讓人失去理智,遠離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