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寫《盛夏光年》,聽著電影原聲回憶電影畫面,最先想起的是一大片海,不是馬爾代夫、夏威夷那種明亮的海,這片大海陰冷綿延,縱然只是回憶的電影畫面,也讓我覺得寒冷。曾經寫過《盛夏光年》的悲傷,是一種凌遲的痛,緩慢而深刻卻又因為青春而不那么難以忍受,隨著時間的推移傷口會慢慢愈合,只留下一個淡淡的疤痕證明這段故事發生過,畢竟年輕,所以愛得起也痛得起。
再能想起的就是那一片片的麥田,而這些畫面又和《關于莉莉周的一切》慢慢融合,一樣的大片麥田,一樣騎單車的少年,一樣的盛夏?;蛟S是因為沒有把《關于莉莉周的一切》看完,所以對這部片子印象最深的還是電影最開始那獨自站在麥田里的少年,以及在麥田邊小路上飛快地騎著的單車。不管陳正道是不是在模仿,這一段我印象深刻。
和電影相比阿信的這首主題曲情感就強烈了許多,歌詞也比電影強烈了很多,“放棄規則 放縱去愛?放肆自己 放空未來 我不轉彎”康正行用了多久的時間才接受了自己愛的是和自己一樣的余守恒?如果真的放棄了、放縱了、放肆了、放空了到最后康正行不會在海邊告訴余守恒說今后再也不要見面了,讓余守恒和嘉惠好好在一起。所以放不開的從來都是自己。
《盛夏光年》并沒有像片名一樣那么盛夏,不管看幾次,我都覺得這部電影的季節是深秋或者初冬,為什么不是隆冬?因為它冷的還不夠絕望。為什么不是盛夏?因為它沒有夏天的喧嘩和明亮熱鬧。它也不是初夏,雖然初夏的梅雨也會陰陰的,但是卻沒有這樣的冷?;蛘咴瑳]有我說的這么陰冷,這樣的陰冷或許只是存在于我的回憶中。
沒有人生下來就應該是寂寞的,但是所有人原來又都是寂寞的,所以不斷地尋找,尋找讓自己擺脫寂寞的方法,愛情、友情、親情。沒有看過原書《光年》的結局是什么,也從來沒有去想過電影的結局是什么,是康正行和余守恒在一起了?又或者是余守恒最后還是和慧佳在一起?為什么就不能只把它當成一段人生而已,只是漫長人生的一段,發生過了就過去了,它本就不是結局,這三個人或許都只是相互的路人,只是相互陪伴走過青春的路人,等青春過去了,就只會留在回憶里的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