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淘貨人的腳步,丈量珠寶文化。讓珠寶變得簡單、易懂。大家好,我是石房子珠寶房秋池。
這一節我們要徹底搞明白翡翠的A貨、B貨和C貨。還要憑一雙肉眼辨識真偽。
先從一句俗語講起:人養玉,玉養人,有道理嗎?
當翡翠從大自然出品后,只經過物理的切割和雕琢,保持她原有的結構、脈絡和品質就是A貨。
A貨在大自然中也不是一天形成的,要幾千萬年,而人體的溫度和水份比在大地上要豐盈充沛的多,所以玉戴在身上,其種水和顏色就會變化,有人就俗稱"活玉"。而玉也會有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
所以人養玉三年,玉養人一生。
如果A貨不夠漂亮,顆粒粗或者有雜質,那就走一個--酸洗工序,把不想要的置換出來,翡翠就變靚了。這過酸的翡翠就是B貨。
C貨呢?就是酸洗太歷害的B貨,容易變成傻白條,怎么辦,充上顏色呀,比如紫色或綠色。C貨就是人工充色后的翡翠。
還有D貨,就是穿衣(鍍膜)翡翠或用其他材料如玻璃、樹脂等假冒的翡翠。
很顯然,B貨和C貨由于觸過酸,戴久了不健康,更不具備保值作用。有一點要提醒各位,權威部門的鑒定證書,A貨就是A貨,B貨和C貨,通常則標識優化翡翠。
那么當一件翡翠擺在面前,如何去鑒別是不是A貨呢?
信息時代,密笈很多,但這里我就不講《九陰真經》和《葵花寶典》了,也不用工具,我沒見有人帶著設備去淘貨的。
我想用老中醫的視角來鑒別A貨。
具體講可歸納為四個字:望、聞、切、問。
沒錯!這其實是我老鄉,齊國人扁鵲所創四法,在這里,借來一用。
望,就是看。
注意,敲黑板了!A貨,有玻璃光澤,呈色自然。
現在,我多數時候,就只用這一招。
酸洗過的翡翠,結構破壞,若用10倍以上的放大鏡看,表面會有坑坑洼洼,很明顯。所以反射光波的效能減弱,看上去就會發傻,沒有光澤。
而人工加色,一般會呈團狀,不會有天然的點和絲或濃與淡的自然過渡。
最初,我專門買過玻璃仿翡翠手鐲,我想啊,A貨有玻璃光澤,那玻璃的呢,就會發現,為了更像翡翠,玻璃會染色或加一點其他東西,反而也失去了玻璃光澤。
所以看玻璃光,是鑒別的龍眼所在,這最樸素的一招要仔細揣摩,一旦掌握了,你可能一通百通,再鑒賞其他寶石也簡單了。
聞,就是聽。
這一招對手鐲尤其有用,你學完就會,不用揣摩,你聽完了,就能用。
把A貨物件用線吊起來,用一件玉石輕輕(注意一定是輕輕)敲擊,會有清越的回聲。這也是因為天然翡翠質地緊密均勻的原因。
酸洗或仿冒的東西,敲起來聲音會發悶,而且沒有回聲,敲擊停止,聲音停止。
需要說明的是,A貨手鐲若有傷也不會有回聲,物理原因這里不再贅述。
切,就是上手。
一要摸手感,A貨的素面細膩光滑,閉上眼用指頭肚感知她,順滑油膩。而相比之下B貨和C貨,會有澀感。
二要掂重量。A貨有墜手感,D貨之類的仿品發飄,而B貨和C貨,過酸后手感也會偏輕。
問。
以上三招用完了,或者你還在用第一招的時候,第四招其實已經開始了。
我有一次見到有人賣C貨,就問老板
這是真玉嗎。是。
天然的嗎。當然來于天然。
天然翡翠嗎。不是翡翠我吃了,罰一萬倍。
不管怎么樣,老板狡辯有術,畢竟C貨也是由天然翡翠改造來的。
我這么說是提醒各位,通常人在邏輯上是有誤區的,在一定環境中,人的判斷又容易出現偏差。所以該直接問,是翡翠A貨嗎?我提醒的是,人會撒慌,人民幣和證書也會有仿冒,要靠譜還是要揣摩上面三招。
其實就翡翠而言,A貨只是起步。這起步了,下一節,我打算帶各位一起逛逛翡翠市場的"鬼市"!
《珠寶買手講珠寶》我依然爭取每周至少一節,毎節大約6分鐘,歡迎留言交流支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