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質是愛和知識、慈悲和智慧。
愛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所具備的能力,我們愛親人、朋友和身邊所有的一切,而不是貪著的占有,我們希望所有人和眾生都好的為利益一切有情而發的菩提心,佛法的愛是一種大愛。
知識是對這個世界和我們自己所具備的認知,慈悲是發愿利他,智慧是我們存在的最高等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的究竟解脫。
它是慈悲利他精神和智慧的解脫法門。
我們活著時,當下轉化生命很重要,因為活著的時候,它負有更重要的使命。
也只有六道輪回中的身而為人的我們可以修習佛法,來決定我們死的時候去往何處,人身難得如盲龜遇木軛,萬劫難遇。
佛經中說:在波濤洶涌的海面上漂浮的木軛之孔與海底盲龜之頸相遇很困難,而得到人身較此更難。假設整個三千世界變成一片大海洋,在海面上有一連結耕牛角用的木材,通稱為木軛,其上有一孔。木軛隨著波浪四處飄蕩,一剎那也不停息。
在海底有一只盲龜,每一百年上升到海面一次。這二者相遇十分困難。無心的木軛沒有尋找盲龜之意,盲龜無有能見木軛之眼。
如果木軛靜止于一處,也可能相遇,而它卻一剎那也不停息。如果盲龜經常漫游在海面上,也可能相遇,而它每百年只浮到海面一次,所以這二者相遇十分困難。
但以偶爾的機緣,盲龜的頸也可能進入木軛的孔中,而獲得暇滿人身比這還要難。依據經中所說的法義,怙主龍樹對樂行王教言:“大海漂浮木軛孔,與龜相遇極難得,旁生轉人較此難,故王修法得勝果。”
寂天菩薩也說:“如海中盲龜,頸入軛木孔,人身更難得。”
《涅槃經》等佛經中也講述了“在光滑的墻壁上撒豆,豆難以附著”以及“在針尖上堆豆,連一個也難以留住”等比喻。因此我們人身是極為難得。
人身難得以得,因此我們對極為難得的人身能好好利用,精進修法,是能夠改變我們的命運的。不要等到死亡那刻來臨時毫無準備的上路,那是太可惜了。
瀕死經驗給我們的重要訊息是生命的本質是神圣的,我們必須以神圣的內涵和目的來活,要尊重我們對自己與世界擔負的責任。
而那些獲得最高證悟的修行者,證悟能夠帶給他們喜悅、無懼、自由和智慧,這也正是教法和人生的目標。
生死的本來面目,和生死神秘而復雜的相互關系,它存在于生和死之間的界線,在死亡中陰已經交融而消失。
物理學家戴維博姆把實相描述為“在流動的運動中未破損的整體”。
大師們所見,就是那個流動的運動和那個未破損的整體。我們以愚癡稱呼的“生”,以愚癡稱呼的“死”,都只不過是整體和那個運動的不同層面而已。
中陰教法展現給我們廣大而具有轉化作用的見地,也呈現在無上大師們的生命之中。
中陰的顯露
通過證悟的眼睛來看死亡,就是把死亡放在這個整體的脈絡中來看,把它看成無始無終的變動中的一部分,而且只是一部分而已。
生是死亡的開始,而死亡也是生的開始。
中陰教法的殊勝和力量,就是徹底而清楚地顯示死亡的實際過程,同時顯示生命的實際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