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亦稱雜文,是散文的一個分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通常有文就錄,有感就發,有事就記,有理就說,率性而為,兼有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篇幅短小,形式多樣。
一、隨筆的四個要素
1、筆調:隨筆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并且以第一人稱寫作。
作為作家,你沒必要害怕說出自己的想法。當你誠實地分享某種你的深層體驗時,它就會觸動讀者,這樣就可以使個人經驗具有普世性。
2、形式:隨筆處于小說和詩歌的交界地帶。
作家會將他的個人體驗以故事的形式展現出來,同時用詩歌的技巧對其加以潤飾。將故事妮娓道來會使得陳述聽上去不那么唐突,而富有詩意的文字則擴展了其中的深意。
正是對故事和詩歌的平衡才使得隨筆既可以適應任何多變的形式,又不失深刻,能夠展現精彩的個人經歷。
3、戲劇性:整個世界都可以作為呈現的主題——只要這個主題足夠有戲劇性。人們在運用戲劇性這一概念時,常常涉及偶然性、巧合、驟變等現象。
4、真實:隨筆將真實即真相同時留給了作者和讀者。
寫故事時,作者可以虛構場景和情節,沒必要為讀者留下一個真相,但是隨筆卻不同,這就是短篇小說和隨筆之間最大的差別。
隨筆通常基于某件真實發生的事情作者對此會有充滿深意的內在解讀,但并不會說透,讀者必須自己去辨別。
凱瑟琳·諾里斯在《美國最佳散文2001》的序言中寫道,一篇精彩的散文就像是作者和讀者之間的對話。當讀過第一段,讀者就會找到他想聽的內容。隨筆會告訴他以前并不知曉的世界,通過種散文主義的體驗,帶給他一種思想,一段回憶,一種經由隨筆作家的經歷而變得更加豐盈的情緒。
共鳴是隨筆的關鍵。
1.選擇并識別
(1)選擇一段印象深刻的經歷(或者讓它選擇你),一次事件,一個地方種觀察,一種情感……
(2)組織文章結構,需要的話列個提綱
(3)收集與你寫的內容的相關信息(這樣可以加深了解,深化思想)
(4)自由寫作第一稿
2.展示
? ? ? ? ? ? ? ? ——展示經過,寫出場景
(1)設定場景及人物(詳細描寫,明確細節)
(2)緊張感(通過行動及對白,強化張力)
(3)高潮/情節設置(這部分需要從多方面詳細描寫)
(4)啟示/解決(作者從故事中有所發現)
(5)運用戲劇化的故事寫第二稿
3.潤色
在給隨筆潤色時,我們可以借用詩歌的寫作手法,讓文章更富感情和詩意。仔細斟酌文字,引起讀者共鳴。
(1)意象(明喻,暗喻,象征)
重讀你的文章尋找尋找意象。意象是你能夠描繪的任何東西。
找出你文中的意象。有多少是明喻或者是暗喻,選中一個比喻,如果是明喻,就把它寫成暗喻,極力拓展它使它能夠喚起某種更深層的含義。這種方法類似于象征,可以將某些不可見的想象變成視覺化的符號節奏和韻律。
(2)語調(節奏、韻律、排比)
把你的文章朗讀出來,找到重復的詞重復的音調。找到那些聽上去就像它們所描述的東西那樣的詞。
同時注意聆聽音調旋律,技術化地處理那些重讀音節和非重讀音節的韻律和節奏,看看它聽上去是否流暢。
(3)升華、提煉
思考這段經歷要表達的核心是什么?事件背后的真相如何?通過精煉升華,對經歷提純處理,你就能發現其中的精華所在。
(4)運用詩歌元素寫第三稿
4.等待開花結果
把文章先放在一邊,至少隔夜最好過幾天甚至幾周再看,這樣是為了消除剛寫完文章頭腦中留下的思維痕跡,保證作者能夠在修改過程中對自己的文章保持客觀公正的態度。
可以把自己的文章分享給大家,聽聽其他人的建議。
然后開始修改,或者再看一遍:你的文章說出了你想說的么?它需要進一步完善么?有沒有需要刪減或增添的部分?
以上四部是寫一篇隨筆的基本步驟,在具體的寫作過程中可根據實際寫作情況做相應的變動。想要寫出好的隨筆,需要在生活中多觀察,多練筆,多總結,熟能生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