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媽媽跟我說了一則故事:前段時間家里遇到洪水,鄰村一戶人家房子倒塌,村鎮領導到他們家來察看,這個屋的主人站在一處,指著房子,抖著腿說:你們看著辦吧,反正我的房子倒了,我們家還有三萬塊錢沒欠款......一副放棄人生,指望別人的安享架勢。
近兩年國家針對人均低于500元的貧困戶,開始發放低保。然后關于“低保”各家開始奮力爭奪,有的還跑到政府門口去哭訴,有的家里開著麻將館,天天風生水起,也想著要爭奪“貧困戶”。不會因為貧困戶而羞愧,而成為人人爭當的光榮榜。似乎只要能不勞而獲,其他都無所謂。
在農村固化了一批越來越窮的人,他們從未想過努力去改變命運,在他們思想中:要我努力不如就這么窮者,或者除非你給我,我是不想出力的,所以在這種思想下,他們沒有任何進取心,從沒正視過教育和學習,要么渴望不勞而獲,要么渴望一夜暴富,要么就甘愿窮者。
他們倡導“讀書無用”,自尊和自立意識感低
這批人往往是“讀書無用論”的倡導者和踐行者,雖說在對農村相對于城市高階層來說“我努力的終點是你們的起點”。但是不得不承認,唯有讀書才是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
在他們意識中從來沒有重視過小孩教育,對他們而言,長大就行,然后出去打工,娶老婆生孩子,然后繼續重復他的人生就好。知識對他們而言不知道是什么,他們自身的存在感和價值感極低。因此,只要不辛苦他們甘愿盯著“低保戶”的名頭,甚至不惜為得到這個名額,到處哭窮。
與此相反的是,也存在一批為了孩子努力奮斗的一群。他們意識中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因此,他們拼勁全力,供孩子上大學,教育孩子要自強自立的生活。他們辛苦努力就是要掙脫“低保、貧困”的帽子。
他們倡導“不勞而獲”,渴望收獲輕松錢,來路如何都無所謂
雖然要他們辛苦他們寧愿窮者,但是他們心里又不是真正敢于貧窮的,本質上任何人無差,都是貪婪者。因此,只要是輕松錢,來路如何從來不在乎。
因此,家里15、16歲女孩出去打工,在這種教育下很坦然的去紅燈區打工;家里15、16歲男孩就跟著當地黑社會收保護費,打架等。
運氣好,女孩能找個年紀大積蓄頗豐的老男人結婚,然后一家人開始去搜刮,買房子,買車子,開店,這下輕松的脫貧致富。運氣不好,回到家里,談好條件找人結婚,然后繼續生孩子,打麻將過日子。
他們貪圖“低級享樂”,不知道奮斗為何物
你會發現,天天在麻將室報道的也是他們,沒錢他們借錢也要打麻將,有的甚至一家幾口都是如此。
家里有田有地,甚至連菜都不愿意種,每天出手豪氣的“買菜”,家里債臺高筑也是高枕無憂。
形成對比的是,有的家庭同樣的是貧困,他們小一輩就知道拼命讀書,父母輩就打工掙錢。別人在低級享受的時候,他們在自己價值理念支撐下,奮斗者。
同一輩的人,孩子小的時候,似乎差別不大。20多年后一對比,奮斗的一家已全家在城里買房買車,并且還是維持著常態的奮斗;貪圖“低級享樂”的一家,還是麻將中享受著自己的貧困。
階層固化已然如此,更可怕的是“精神上的放棄”和由此形成的代際傳遞
階層固化已然如此,這個不是能短時間撼動的。并且這個由“出身”決定的事實,不是你努力能改變的。
但是作為出身在階層較低活著底層的人而言,出身你無法改變,社會的流動時效性在加快,往上邁進的機會也在增多,只要你沒有思想上的貧困。
可怕的很多貧困的家庭是存在“精神上的放棄和精神上安享貧困”的狀態,并且這個毒瘤像病毒一樣代代往下傳遞。
精神上的貧困,思想上的貧困才是真正“無藥可救的貧困”。他們完全喪失了奮斗的意識和奮斗的精神,也某種程度上喪失自尊自立的意識。由于人貪婪和攀比的本性,只要對他們肉體而言是輕松的,能短期有效且不老就能“得到的”,他們是絕不會手軟的。
因此,真正老無所依、身體有殘疾的人提供“低保”是國家必須提供的維持“人的生存權”的福利,但是更多是要對努力奮斗改變命運,支持孩子受教育的家庭,給予更多的支持和幫助,倡導通過自我奮斗改變命運的價值觀,以此喚醒那些放棄自我人生甘愿貧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