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婆婆是個特別節儉的人,甚至可以說是摳門。摳門到什么地步呢,說的稍微夸張點吧,賣菜的人看到她來了,估計都有想關門的沖動。她可以為了幾毛錢講價講到致死方休。前幾天她在樓下買紙巾,賣紙的老太太非要9元,我婆婆偏偏只給8塊5毛,為了5毛錢,我聽她們在樓下糾結了大半天。聽的我都不敢出門見人了。這樣的事還有好多,還比如有次我去超市買東西,那老板娘拉著我的手說,你家老太太上次買瓶油少給她2塊錢,買米少給1塊。說的我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社區附近有個愛心服務區,每天為路人免費供應早點啊,茶水之類的,主要服務對象是那些生活比較困難的人。費用來源是社會上的愛心人士。我婆婆有幾天為了省早餐錢,經常跑去排隊吃早餐。看到她去,我就跑去捐錢。后來她知道我捐錢了她才不去了。
婆婆是50年代的人,她看到我們花錢旅游啊,買快遞啊,心估計都要碎了。按她的話說,我們隨隨便便一個花銷她可以用來當一個月的生活費嘍,寶寶用的尿不濕錢,都夠她花大半年了。
你說是因為沒有給她錢花嗎,不是的,錢我沒少給她,最關鍵的是她不知道怎么花錢。那個年代的人,經歷了中國最艱難的歲月,饑餓,貧窮,伴隨了她大半個人生。所以她常說我們這代人沒有吃過苦不知道錢來的有多不易。一件衣服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哪像我們左一個快遞又一個快遞,天天穿新衣。
性格的形成與社會環境和氛圍有很大聯系。了解了她的過去,她成長的環境,也便理解了她這種花錢觀念。
但我們作為很年輕的一代,又是怎么花錢的呢。怎么花錢,也能體現一個人心理健康水平。
小時候,父母一再告訴我錢很難賺。他們為了賺錢,遠走他鄉,起早貪黑。所以我從小就不敢亂花錢。我記得那時5毛錢可以掰成5份花。有時想吃顆糖,就會提醒自己父母賺錢不容易,他們太辛苦了。有多少次在放學路上經過麻辣攤忍住了口水?;氐郊液螅瑧c幸還好自己忍住了,又省下了5毛。得意自豪感油然而生。
這種花錢的心態一直伴隨著我。長大后即使自己會賺錢了并且賺的還不少,我依舊舍不得花錢。買衣服第一反應是要看標價,價格高了哪怕再喜歡,我也會悄悄放下。而那些有打折的是我最喜歡逛的。去年夏天我清理衣柜時,我扔了一件又一件,最后留下來的只有幾件我在品牌店里狠心買下來的。廉價有廉價的原因,貴真的有貴的道理。
對于花錢這件事,我一直很困惑。買了貴的會后悔自責,買了便宜的又心理不爽。我大概是屬于享受能力低下的那種人。一個人怎么會享受能力低下呢。是個人就會享受對不對。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不夠愛自己。也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被別人好好對待。潛意識里大概是覺得自己不配擁有更好的。一旦給自己買了貴的,就會覺得對不起誰一樣。哪怕錢不是父母的是我自己賺的也會這樣。并且還會找各種理由使自己高大上。一邊壓抑自己的欲望一邊攻擊自己還一邊安慰自己。比如安慰自己我之所以不敢穿好的吃好的,都是為了以后生活更好??墒且院笳娴臅虼硕兊母脝?。以后到底又是哪個時候。是等我老了嗎?背也駝了頭發也白了,好看的衣服穿不了,好吃的也嚼不動了。每一個如今所期待的以后都會以當下的形式來到每個人的面前。那不防再安慰一下自己,等我以后賺到多少多少錢了我就怎樣怎樣。到時候我有錢了我就去旅游。難道旅游都是有錢人才干的事嗎,可以我不多的經歷看來,旅游的人也不是都特別有錢,要不怎么叫驢友,青年旅舍呢。難道現在我就不配嗎。
很多人的消費觀我是看不懂的。比如說,身邊某個朋友。最開始認識他時還是個小老板,到后來,由于沒錢到了要賣他那輛老奔馳的地步,還欠了很多人的錢。但即使這樣,他自己還有他老婆發的朋友圈里那種瀟灑自在讓人羨慕不已。一會曬泰國游玩的照片。一會曬各種高檔化妝品。這種消費可以不顧明天不顧后果嗎?
與極端的節約相比,這就有點極端消費了。
還有些朋友,平時看她也不怎么花錢,甚至有點節約。可一旦上了麻將桌,就不分白天黑夜日月與星辰了。有時會沮喪的來告訴我輸了輸了多少。有時又因為贏了好幾千開心的要請我吃大餐。我疑惑了,麻將桌上的錢難道不是錢嗎。估計都是撿來的吧。
前不久看了《溫州一家人》這部電視劇。我很有感觸。三猴子還有黃繼成,夠有錢吧。動不動幾個億,動不動上千萬,這么有錢為什么還要這么拼這么冒險呢,并還多次陷入企業危機當中。這么有錢就不能好好安份的花錢享受生活嗎?可為什么就還這么拼呢。我想是因為想要做更好的自己,想要更好的體現自己的價值感。
錢是個什么東西。別一談到錢就說人家俗。說人家俗時,自己也高尚不到哪里去。錢,是勞動力的交換。沒有錢,這個社會會怎么樣能想象嗎。在某種程度上,它能體現一個人創造的價值。
在這么和平的年代,那就努力去勞動,去創造價值,去賺錢。去體現個人的價值。那就心安理得的合理的去花錢。不帶自責,不去攻擊。愛自己。相信自己值得被世界溫柔對待。相信自己配的上擁有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