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獲取幸福的基準是比較得來的,所以我們對于一般同學同事,想了解的就只有那些評估很單一的東西,最常見就是他的成績排名和薪水業績。感興趣的就繼續問問平常都做些什么,愛玩游戲,問問等級多少;會彈鋼琴,問問考了多少級或者彈幾首流行曲來聽聽;讀計算機的?來幫我解決解決電腦問題。雖然這樣問可以通過很簡潔的信息就大概了解水平,就好像一只鉛筆只賣一元錢,但是這鉛筆背后經過了多少工藝流程,很復雜,不過我們作為消費者只需要知道它的價格就夠了,不需要了解材料、零售等問題。買東西可以,社交這樣做的話,有種在比較商品的感覺,若是發現別人水平不咋地,心里可能還想著嘲弄一番,而他們最有力的回擊就是讓你明白這樣的理解是膚淺的,只不過這個回擊是有難度的,因為你至少要先證明你的“名氣”不是虛名。
引用笑來老師《把時間當做朋友》的一段分析
人是一種很有趣的動物,在自己做對、做好之前,通常已經了解做對、做好是什么樣子。于是,無論能否做對、做好,人都覺得自己有能力判斷別人是否做對、做好。所以,盡管自己不怎么樣,卻可以振振有詞、理直氣壯地評價別人做得對不對、好不好。所以,一個人一旦開始認真做事,被嘲弄、被恥笑的幾率將遠遠高于被夸獎、被鼓勵的幾率——這幾乎是肯定的。
脆弱的人都會偽裝,而努力的人,依我所見,大多脆弱。因為當你某件事越來越深入時,就會發現困難肯定比想象中的大,比起那些了解不多的小白來說,它會對你造成更大的障礙。而你認真對待一段時間,自己水平變化有多大自己當然一清二楚,但是你不想在別人的要求下做這件事,因為別人的要求往往會超過你的能力,這時候難堪自然會產生。不過這不要緊,難堪誰都會有,關鍵是本人的敏感程度。一問題學渣答不出來不要緊,要是學霸也答不出來,不符合他人對學霸的期望,那就產生了錯位,自己對自己的錯位,一次正常的偶然事件會讓他認為自己的偽裝被"識破",脆弱暴露得一覽無余。
我們一開始其實是不認識自己的,環境給你的塑造多過自身改造,別人對你的貼標簽與起外號,差不多是能夠感受到別人對你的期望,只要自己也能接受,行為上是會保持下去的(所以大多人常年不變)。而當你維持別人的期望失敗時(這說明有難度),尤其是持續出現,他人期望就會下降甚至改變,這對他其實是能力上的否定,無力又殘忍。
可能有人會說,許多熱門游戲基本都是在線競技游戲,可是玩家與玩家之間的PK,勝負似乎沒有影響玩家的積極性,難道說玩家很有毅力。我想是因為玩家比較正確地看待運氣這件事,我們在線匹配的對手,只要不是什么高端局,都可能會碰到菜鳥,這樣子打起來肯定很愉悅,而在現實中你要面對的是一成不變的困難,就好像一座大家都要跨越的山,各種考試面試都有明確的期限,難度已經卡在那里,你能做的就是“惡心”自己去克服。考試你不能逃避,而游戲是你想玩就玩,不想玩就算,這種安全的特性你當然不會追求某種程度而是圖個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