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海底撈你學不會》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組織管理學訪問教授?黃鐵鷹
管理是科學還是藝術?這本來是學術界的爭論,但現在引起越來越多企業界人士的關注。
做企業的人關注這個爭論不是沒有理由。如果管理是科學的話,企業就應該多招MBA并讓他們擔當重任,因為他們是專門學管理的;當企業面臨重大決策和難題時,也應聽取咨詢公司的意見,因為咨詢公司的雇員大都是MBA畢業生。
相反,如果管理是藝術,企業就應遵循“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的原則;當企業有病了,也別相信所謂的外腦—咨詢公司能治你的病,因為任何藝術家的成功,主要靠其本人的天分和努力,同別人的關系不大。
其實,這個爭論是從大學開設管理課程才出現的。以前盡管早有企業管理,但沒有這種爭論,因為管理者都是從其他專業轉行做管理的。那時人們的常識是:一個任何人都可能從事的專業怎么可能是科學?可是當企業越來越大,管理越來越復雜,學校開始教授管理時,有人就提出管理是科學,爭論就開始了。
盡管我有一個MBA的學位,但我同意管理是藝術的觀點。原因有二:
第一,直到今天,全世界的企業管理者大部分還都不是學管理出身的,尤其是那些如雷貫耳的優秀管理者:韋爾奇、比爾·蓋茨、稻盛和夫、王石、任正非、馬云……竟沒有一個有管理學位。反觀那些從事科學職業的人,比如醫生、工程師、藥劑師、數學老師……不受專業教育則不能上崗。因此,如果醫生、工程師、藥劑師、數學老師們所從事的是科學專業,管理就應該是不同于科學的東西。
第二,合格的醫生可以給不同人種的病人看病,合格的工程師可以在不同項目中工作,數學老師在中國和美國都能教數學。但管理者不行!韋爾奇管不了中國企業,王石也管不了馬云的公司。因此,管理是一個知識、經驗和技術不能被重復驗證,甚至不能在同一個人身上重復驗證的專業。這樣的專業當然不是科學,因為科學必須是能夠重復驗證的東西。
管理不僅不屬于自然科學,就是同會計和律師這樣的社會科學專業也有本質不同。會計和律師的專業教育對他們所從事的職業是必需的;管理則不是,至今為止的人類管理實踐證明,沒有任何一種專業教育能使一個人一定成為管理者。管理是一個條條大路通羅馬的專業。從農民到科學家都可能成為優秀的管理者,相反管理專業的畢業生—MBA卻未必能成為管理者。
什么是科學?科學必須是能重復驗證的東西。科學是能夠用數學、邏輯和實驗重復證實因果關系的東西,比如1+1一定等于2,酸堿綜合一定生成鹽。如果能找到任何一個反例,證明1+1不等于2,這個原理就錯了。
什么是藝術?藝術就是不能用數學、邏輯和實驗,重復證明因果關系的東西,但也不能證明沒有!這就是所謂不能證實,也不能證偽的東西。對藝術來說:1+1有時等于2,有時就不等于2。比如平衡能產生美,但非平衡也能帶來美;靠統一指揮的交響樂能給人帶來感動,由樂手自由發揮的爵士樂也能讓人瘋狂。
因此從科學和藝術的區別來看,管理應該更像藝術。比如有的企業用六西格瑪、平衡計分法、ERP和SAP這些管理方法和工具就靈,有的企業根本不管用。盡管豐田汽車廠向競爭對手打開大門,可是美國汽車行業,用了30年硬是學不會如此簡單的豐田生產管理方法。為什么?因為汽車制造是科學,但汽車制造的管理卻是藝術。是藝術就有天分的成分,就有不能重復和不能模仿的東西!比如你有張勇那種對人“輕信”的性格嗎?你的下屬被騙300萬,你有真不發火的氣度嗎?這就是為什么你學不會海底撈的原因,也是美國汽車工業學不會日本汽車生產管理方法的原因。這與不同畫家,用同樣的畫筆、畫布和涂料,畫著同樣的東西,但畫的效果則完全不一樣是同一個道理。
管理應該是藝術類的專業,管理者是同畫家、歌手、作家和導演一樣的藝術家。對藝術家來說,天分和實踐永遠比知識和理論重要。正是因為如此,耳聾的貝多芬能創造出絕世的樂曲,沒讀過MBA的張勇能創造出一個讓商學院學習的海底撈。這同作家往往不是學文學的,演員、畫家和音樂家也不一定要接受正規藝術教育的道理一樣。所以,管理者應該是藝術家!
把管理者說成是藝術家,一定會讓人感到怪怪的,因為很難把整天西裝革履、行為規范的管理者同那些留著長發、天馬行空的藝術家聯系到一起。然而他們的不同只是表面上的,是所謂的神似,形不似,其實,管理者和藝術家骨子里都要特立獨行。沒有創新,你怎么能在競爭中勝出?!不信,請仔細給我們所熟悉的優秀管理者畫一張像,他們身上一定有一些共性的東西,比如他們一定比一般人更愿意創新,行為也更果斷;不僅更自律,也更能承擔風險;對人對事敏感,甚至有些偏執等等。
像所有藝術家一樣,管理者的天分也很重要。如果沒有天分,一個管理者即使再努力,也不能管好一個企業。我們經常聽人講:某某某是一個天才的組織者,其實說的就是管理者天分。這個東西很難學,因為它既有DNA的成分,也有從娘肚子出來之后的生活閱歷。比如,張勇14歲時讀的那些西方哲學書籍,你讀過嗎?
管理究竟是藝術,還是科學?大多數人一定同意管理既是科學也是藝術的說法。我原來也同意這個說法??墒窃趯W校教了9年管理后,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發生了變化。我現在覺得這個說法盡管能讓大多數人接受,但卻是個最滑頭和最沒用的說法。因為世界上所有專業都是藝術和科學的結合,也就是說,科學專業也有藝術的成分,藝術專業也有科學的成分。比如科學大師愛因斯坦,如果沒有超人的想象力,僅靠數學和邏輯能力是不會發現相對論的。正是因為如此,同行稱他為:“科學領域的大藝術家!”再比如,外科醫生不僅需要專業訓練,也需要天分!同理,所有藝術專業也都有科學的成分,哪怕純騙人的藝術—魔術,也要使用科學手段才能變得登峰造極!
因此,區分一個專業是科學還是藝術,實際是根據科學和藝術所占的比重;如果科學的比重大,就是科學,反之就是藝術。
其實,大千世界,萬物都是平衡的。但平衡絕不是簡單的一邊一半,不是中庸之道;任何平衡都有側重,側重點決定了事物的本質。因此,那種管理既是科學又是藝術的說法,等于什么也沒說。因為,它沒有讓管理者集中注意力!
企業管理的藝術成分大,決定了管理是藝術的性質,但不代表管理沒有科學的成分,也不代表科學管理的東西沒用,只不過在管理中,科學成分沒有藝術成分起的作用大而已。比如,人都需要公平感和成就感,因此人事薪酬制度必須體現多勞多得才行,否則,員工就不會努力工作,這是管理的科學。但知道人的這種共性以及那些科學的薪酬制度和管理方法,對管理者的幫助并不大,因為每個管理者面對的是:怎樣才能讓自己公司里那群具體的雇員感到公平和有成就感。這就是藝術要解決的問題。張勇就是因為比同行更好地解決了,海底撈那個以農民工為主體的員工隊伍的公平感和成就感問題,才讓海底撈變成讓同行紛紛掏錢去吃飯的火鍋店。
管理是藝術的根本原因在于:管理最終是管人,沒有人就沒有管理。但人不是標準的零件,張三和李四不一樣,國有企業員工和民營企業員工是不同的人,“80后”的獨生子女同他們父母也不同,城市員工和農民工對公平的感覺不可能一樣,美國雇員和中國雇員的成就感也肯定不同。
人盡管有同樣的共性,但恰恰是人的特殊性,才使人成為不同的人,這就是“性相近,習相遠”的道理。正是這些一個個不同的人,構成了不同的企業,因此,世界上沒有兩個同樣的人,世界上也沒有兩個同樣的企業;也因此,管理永遠是具體的!
管理大師德魯克說:“管理是實踐的藝術。”什么是實踐的藝術?就是行永遠在知的前面—不管理企業,永遠不知道企業管理是什么(不論你有什么樣的管理學位);不親自管理這個企業,就永遠不知道這個企業管理是怎么回事(不論你以前管理別的企業多么成功)。行永遠比知重要—只有通過不斷糾偏的嘗試—“摸著石頭過河”地做,管理一個具體企業的知識和技巧才能趨于成熟和完美。這就是海底撈那些學歷不高、年齡不大,但從服務員干起的干部,在海底撈如魚得水,可是被人挖走之后就不靈的道理。其實世界500強的集體用人實踐也證明了這個道理:企業內部提拔的CEO成功比率遠遠高過空降的CEO。
宜家的顧客一體化,沃爾瑪的大賣場和西南航空的低價戰略在全世界商學院教了很多年,可是誰學會了?!為什么?因為那是別人的藝術,是藝術就有獨創性,僅靠模仿是不能成功的。孫子兵法說:“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別人只看到我制勝的方法,卻不知道我是如何獲得這些方法的)。獲得這些方法的過程同樣重要,因為一個企業掌握了一種有效的方法之后,它的特殊執行能力也就形成了。而別人學的只是方法,卻沒有學到它的執行能力—執行能力是學不會的!這就是為什么那么多火鍋同行學不會海底撈的根本原因!他們的團隊沒有楊小麗、袁華強、謝英和林憶這些干部的執行能力。
因此,管理者如果不清楚管理的本質是藝術,注意力就必然分散。這是學院派和相信管理是科學的管理者們必然要走的彎路。因為他們認為,管理既然是科學,就要找專門學管理的人和咨詢公司來幫助他們制定“最先進和最好”的經營戰略和管理方法,這樣公司就可以管好了。于是,這些管理者高薪挖來外腦,請來咨詢公司,結果無一例外地花了大錢,走了彎路,最終才明白,管理是買不來、教不會、學不到的,管理必須要管理者在實踐中自己悟。一句話,自己企業的病,只能自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