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說過“四川石油大會戰(zhàn)”嗎?
聽奶奶說,爺爺曾駐扎在玉門油田,后來跟著大會戰(zhàn)入了川,娶了奶奶,便在四川安了家。不過,我沒見過我的爺爺,所有關(guān)于他的事兒,都是奶奶告訴我的,那會兒,我也就五歲而已。
那時候的我,望著手中一枚小小的郵票,聽著32111英雄的故事長大,當(dāng)鄰家大哥參加中國滅火隊(duì)奔赴科威特時,我奶聲奶氣地跟在后頭,非要送他泡泡糖,說英雄才配這稀罕物。
后來我給我兒子講這些故事的時候,他正站在紅村的浮雕前,他說那座浮雕和集郵冊里的那張郵票有點(diǎn)像,又有點(diǎn)不像。
我說郵票上畫的是英雄鉆井隊(duì),浮雕上畫的是威一井搶險,不一樣,那是肯定的。兒子不解,為什么要搶險呢?媽媽參加過搶險嗎?
我搖頭,然后告訴他,媽媽雖然沒有參加過,但是外公參加過,你可以去問問外公。
兒子很喜歡聽英雄的故事,從爸爸講的中國機(jī)長,到爺爺講的趙一曼,再到外婆講的抗美援朝志愿軍,不過,這是第一次知道,原來外公也參加過如此危險的搶險行動,于是,對外公的崇拜又多了幾分。
我告訴他,太爺爺和外公經(jīng)歷的一切,都叫做歷史,尤其是這四川油氣田的歷史,是我們一家人親身走過的歷史,而現(xiàn)在我們腳下站著的這座“紅村”,承載的正是這段歷史。
紅村其實(shí)又偏又遠(yuǎn),一路上我們走走停停,一會兒拍拍照,一會兒錄錄像,我自己雖對這段歷史耳熟能詳,但這是第一次來到紅村,第一次親眼看到當(dāng)年那塊轟轟烈烈的熱土。
冬天的紅村沒有想象中那么熱鬧,零零星星的小孩子奔跑在臺階上,偶爾有一兩位穿著紅色老式工衣的人走過,很安靜,偶爾只能聽見小商販叫賣糖葫蘆的聲音。
這里看不出當(dāng)年的盛況,就連大禮堂也只剩下了一堵墻,旁邊還立著“一切為了70億,一切為了找油田”的標(biāo)語牌,兒子問我,當(dāng)年打出的那口井在哪兒,我卻只能搖搖頭,其實(shí)我也不知道,只知道這口井早已不再產(chǎn)氣,而是成為了歷史,刻進(jìn)了四川石油人的記憶中。
兒子又問,既然那口井已經(jīng)不在了,那為什么還要留下紅村這個地方,為什么還有人不時地過來看看呢?
我拉著他的小手,指了指回廊亭立的一行字“紅村精神,永放光芒”,說,在四川石油人的心中,探索的腳步永不停止,因此,紅村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