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里學的專業是信息管理,畢業后就一直從事技術支持的工作,負責公司所有系統的支持工作,后來做了組長,管理一個小團隊,下面有3個人。
因為公司測試人員流動比較頻繁,自己也有考慮往測試發展,就抓住了這個機會,領導很快就批準了(前提:工作交接好)。
得益于前2年的技術支持,我對公司系統的業務流程很熟悉,加上會數據庫的常規操作,做起功能測試問題不算太大,但也有問題,我習慣了站在用戶的角度去考慮,忘記了從測試本身的角度去思考,經常缺少反向case(逆向思維),剛開始寫的case,主管老是挑刺。漸漸的,在嚴師的帶領下,我很快步入正軌,做了OA項目的小組長。
直到年后,金三銀四的季節,尤其對 IT人來說,跳槽的頻率相當大,開發測試排隊離職,走了好一波人,基本出去后工資都翻倍,我眼紅了。
同行人也會說如果一直做功能測試,那3年和1年就沒啥區別,于是我冒充了3年的工作經驗,投了20家公司,最終面試了5家(有2家是沒有測試團隊的,我去的話就是第一個),有意向的公司沒要我,要我的沒去。其實面完我已經意識到差距了,我只是會點點點(自以為懂了很多),而外面的都在寫代碼做自動化測試、性能測試,面試時也被問及職業發展,我就說想往性能測試發展(聽說前景很好),面試官繼續發問時我卻什么都答不上來,危機感由此而生。
井底之蛙當久了,都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發生了什么,比如說語言,我還停留在學校時的C、C++,.net,殊不知python、selenium、appium悄然崛起。
偏偏自我感覺還良好,覺得自己會的也挺多的,出去面試了幾家公司,被虐幾回便知道自己的差距了,還不是一般的差距啊!
于是我決定短期內不再投遞簡歷,認準方向,確定要學什么,給自己定好半年內學習目標,先把自己的內功練好。以后隨著系統越來越復雜,測試逐漸會比開發還難做,更有挑戰性。
測試職業的確是一個入門比較簡單,門檻很低,但是,如果想成為一名專業、合格的測試從業者,路途艱辛,水很深,值得我一輩子去學習,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
轉到測試部后加了三四個測試群,希望通過在群里聊天,學到東西,然而效果并不理想,后來轉到技術大牛博客、公眾號上學習,如果真想學點什么,還是得靠自己,行業前輩,都只能是給我建議,并不會逼我學習,也許可以讓我少走一點彎路,最終還是要我自己去沉下心去學習。
下圖的2位都是高級測試工程師,圖中左側的還帶過團隊,卻也跑來面試我司的初級測試,拿著17W的年薪 還跟畢業生搶工作,這個對我影響挺大的,不想N年后的自己只是這么多年的項目疊加,毫無競爭力,所以每天都花點時間用來學習吧,每天都要進步一點。
最后一句話,共勉:當我們能力不足的時候,首先要做的是內修!當我們能力足夠強大的時候,就可以外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