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指一揮間,五個月的時光就這樣流逝了,五個月來每天上班途中聽國學課程已成為一種習慣,今天早上習慣性打開課程,看到學習計劃中已沒有了國學,我居然有點不相信我就這樣學完了國學課程
學了五個月的國學,我學到了什么?雖然感覺沒學到什么,但又似乎學到了什么。從華夷之辨這個國學起點開始到國學的十個支點,到四書的解說,到儒釋道整體的思想變遷脈絡的解析,一節節看似無用的課程卻讓我自豪感油然而生,為我們中華民族有如此的文化瑰寶而自豪。學國學看似無用,但這種文化累積就像食物給予我們身體的營養一樣,存在于我們的血脈之中,讓我們可以濾去內心的浮躁與迷茫,懂得生而為人的本性,獲得提升自身幸福的能力。
我們如今物質生活豐富了,但內心的幸福感并沒有伴隨著物質如約而來,也許就是因為我們一味地追求物質,一味學實用強的知識學科而忽略了對精神的追求,對內心的撫慰。有句流行語說的好:“別走得太快,等等你的靈魂。”行色匆匆的人們終要面對自己的內心,國學就是引導我們回歸內心,自己跟自己一生在一起,和我們自己的靈魂陪伴在一起,不要在意國學的辭句本身,而要經歷國學的辭句的刺激,國學是用來刺激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反省回歸我們的內心,跟自己的心靈在一起,打開自己的心門,找到屬于我們內心的幸福感。
國學從孔子到朱熹,到王陽明,包含了一代代古代圣賢的大智慧。學國學猶如以古代圣賢為師,又似與古代圣賢對話,與圣賢產生思想的碰撞。
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是一種哲學性的知識,包含了豐富的民族智慧和大量對人生、世界乃至神秘宇宙的智能思考和為人之道的論述,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精華,是我國的文化底蘊,是中華民族流傳千古而不衰的文化瑰寶。
五個月的國學課程以王陽明心學為切入點,從華夷之辨這個國學起點講起。華夷之辨來自于《春秋》,是儒家的根本;情欲之辨的基礎是《詩經》;和同之辨是《禮》;王霸之辨是《尚書》;天人之辨的基礎是《易經》,這幾部就是五經,也是國學的基礎。
簡單接觸了五經之后,課程開始詳細講四書。聽《大學》那一段時,常常聽得我拍手叫妙,懊惱自己小時候沒好好學習國學。
單單一篇《大學》就將人生做人之道描述詳盡,“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至于至善。”寥寥數字道出了做人的大智慧,如今很多人就是因為沒學國學而不懂得了做人之道。學了國學能讓我們成為真正的華夏之人,成為文明之人,成為君子。
《大學》的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一個人內在的德智修養,到外發的事業完成,構成一貫不斷開展的過程。
學完《大學》之后學《中庸》。講真,聽《中庸》聽得我一頭霧水,只意會到整篇在講一個“誠”字。朱熹建議的四書學習次序,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立其根本;次讀《孟子》,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微妙之處。《中庸》還真的很微妙,要自己感悟。
雖然國學是以儒學為主體,但儒釋道都是國學精髓。在學完儒學經典后,國學課程又粗略解說了佛教和道教的發展史略,從佛教道教思想展示國人幸福的多種可能性。
這五個月中,我慢慢懂得學國學不是為了功利為了獲取物質的回饋,而是回歸自己內心深處,去追尋那份內心充盈的幸福感覺。幸福,是一種能力,是基于心靈把控人生的力量,是自我前進,自我成長的能力,并非先天的,而是要靠哲學性知識的引導。而國學就是哲學性的知識,學國學,需要一點理性,需要一點體驗,需要一點信仰,更需要自己心靈的親自經歷洗禮。
學國學可以幫助我們心靈、靈魂和自我的前進和成長,只有真正走進國學的世界才能感受國學的美和風光,只有回歸國學經典,讓心靈經歷經典的沖擊,磨練我們自己,引發心靈的共鳴,才能真正走進新世界,才能讓內心充盈幸福。